作為一名醫生,劉建偉說時刻感覺肩上的擔子無比沉重。
而正是這是責任,讓劉建偉對醫術近乎痴迷,對工作忘我拼搏,對事業執著追求,對患者同心共情。他說:“能夠成為一名被群眾認可的大夫,是一件幸福的事。”他用熱愛、執著、熾熱、痴迷、創新和堅守,用獨特的人格魅力,詮釋着一名醫生的責任和擔當。

為了患者,他時刻全力以赴
和很多醫生一樣,劉建偉從少年時期就有一個“救死扶傷”的理想,“上學時家裡有親人身體不好,當時最簡單的想法就是成為一名醫生,為他們解除病痛。”有了夢想的支撐,劉建偉一直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跋涉。高考填報志願,醫學院是他唯一的選擇;濱州醫學院本科畢業後,他進入濱醫附院,定專業方向時,他選擇了心胸外科。
劉建偉說,拿起手術刀,走上手術台,相比來說更符合他對醫生職業的期待;選擇心胸外科,是因為他喜歡迎接挑戰。
成為一名醫生,讓劉建偉的夢想照進現實,從事了心儀的工作,給了他無窮的動力。劉建偉醫生一心撲在醫療事業上,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他每天從清晨忙到晚上,加班到深夜,對他來說成常態。
手術台上的無影燈,成了劉建偉最忠實的夥伴,見證了他與死神一次次較量的過程。在他的手裡,手術刀彷彿化作了神奇的魔法棒,為無數患者驅散了病痛的陰霾。他深知,對於等待手術的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因此,不論多麼疲憊,只要患者需要,他總是全力以赴。
有一天,他在即將走上手術台的那一刻突然得知父親遭遇車禍急需手術,一邊是已做好術前準備等待他救治的患者,一邊是生他養他深愛着的父親,他心急如焚。百爪撓心過後,劉建偉平復情緒,醫生的責任讓他不能離開手術台,在為兩位肺癌患者成功手術後,他懷着愧疚的心情趕赴到了父親身邊。事情雖然已過數年,但每當回憶起來,劉建偉仍是滿臉動容。
醫無止境,他走在創新前沿
對患者的負責和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劉建偉熱衷於學習各種先進醫療技術並且到了痴迷的態度。胸腔鏡手術被譽為現代胸外科界革命性的一大突破,相對於傳統的開刀手術具有切口美觀、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療效可靠、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濱醫附院胸外科在全省較早開展了該項技術。為儘快熟練掌握這門新興技術,為患者去除病痛,劉建偉數次主動請纓,術中給老師、專家當助手,術後將院內此類手術視頻拷到電腦上反覆學習觀摩。到2014年,他已經能夠獨自熟練操作該手術。
2016年,劉建偉的女兒因早產放入醫院保溫箱,經過醫護人員精心呵護,在當年年底回到家中。見到女兒,劉建偉懸了數月的心才終於落地。但就在女兒剛回家不足一個月,妻兒都需要他照顧的時候,他又做了一個令人意外又充滿敬意的決定——赴上海學習“單孔胸腔鏡”技術。該技術能夠讓手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對患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福音。為了這次進修機會,劉建偉已經期待和準備了許久。
作為一名醫生,劉建偉深知掌握這項技術對於救治患者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對職業和患者的責任,讓他踏上了求知的征程。
“近在咫尺而又觸手難及,魂牽夢縈而又無能為力”,在朋友圈裡,劉建偉這樣寫道。進修期間,他把對妻兒的思念和愧疚全部轉化成了學習的動力,他打了雞血一般,每天早出晚歸,心裡憋着一股勁,跟着同行學,跟着國內頂尖專家學,終於學成而歸。這次進修,不僅讓劉建偉精準熟練掌握了這項技術,在他的帶領感召下,濱醫附院單孔胸腔鏡手術水平上了一個大的層級。
在科室管理上,劉建偉同樣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他作為胸外科科室主任,帶領科室醫生、護理人員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胸外科近年來在他帶領下陸續開展了“漏斗胸微創治療術”、“手汗症微創治療術”、“單孔胸腔鏡肺葉袖式切除術”“保留自主呼吸免氣管插管單孔胸腔鏡手術”等多種新型手術方式。在他的引領下,年輕醫生得到了快速發展進步,科室整體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其中,濱醫附院胸外科團隊自2023年9月常規開展免氣管插管單孔胸腔鏡技術,這項技術給患者帶來更舒適的手術體驗。目前濱醫附院胸外科已完成一百餘例該類手術,涵蓋了肺葉切除、肺段切除、楔形切除、肺大泡切除、縱隔腫瘤切除、胸膜腫瘤切除、手汗症胸交感神經部分切除等手術方式,讓家鄉父老足不出戶,享受到最為微創最為先進的診療服務。

醫者父母心,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近年來,“磨玻璃”、“肺結節”等詞語開始出現在人們的正常生活中,尤其是由於肺癌的爆發發病,很多人開始關注肺部健康,而劉建偉,是濱醫附院乃至整個黃河三角洲地區最早關注早期肺癌篩查治療的醫生,如今,他已成為該領域的權威專家。
只有具備“超前預見”的能力,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者。早在2014年前後,劉建偉就已經開始關注早期肺癌。“當時國內的著名醫院已經開展了早期肺癌的診療工作,咱們這裡相對落後,收治的肺癌患者大多已經發展到中晚期,究其原因,是人們對早期肺癌關注度和重視度不夠。”劉建偉說,與此同時,隨着人們對早期肺癌開展關注,談“磨”色變,又稱為另一個認識的極端,因此,也導致了個別過度醫療案例產生。
“和很多癌症一樣,肺癌發展也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手術治療,可以避免放化療等方式對患者的影響,提高患者生存治療,延長患者壽命。”劉建偉說。
為消除群眾對肺結節的恐慌,本着不過度治療但不輕易放過一個可疑病人的原則,劉建偉投入到早期肺癌診療事業中,他結合自身在外學習進修的心得體會,給自己攬了一個極費力卻又不怎麼討好的活兒:每天把院內發現肺結節的胸部CT片篩查一遍,盡量發現每一例可能錯過的早期肺癌患者。
每天一百餘條胸部CT,劉建偉看得腦昏腦脹也不敢怠慢。這源於對自己專業的喜愛,源於做一例早癌之後的成就感及難以言表又無人訴說的愉悅,源於看到相當一部分病人發展就是晚期肺癌的心痛與惋惜。
雖然大部分都不是劉建偉首診的病例,雖然與患者非親非故,發現可疑早癌病例後,我劉建偉都會電話通知到病人或家屬。患者和家屬接到電話後,有的是半信半疑,有的說話很不客氣,面對質疑和不理解,劉建偉沒有退縮,“這是一名醫生的責任與良心,我相信時間和患者的術後病理會給出客觀評價。”
不僅如此,劉建偉還利用業餘時間,遠赴濱州各縣、鄉,甚至周邊地市為百姓進行免費肺癌篩查和科普教育。幾年間,通過他的肺癌早篩工作,數千名早期肺癌病人得到及時救治,挽救了患者生命和一個個家庭。
2017年,劉建偉聯合院內影像科、呼吸內科、腫瘤科及病理科率先推廣肺結節MDT(多學科聯合診療)工作,並於2018年牽頭成立了黃河三角洲肺結節診療中心。
“哪些小結節需要處理、什麼時間處理;如需隨訪,什麼方案更加合理;如果時機成熟,如何以更小的創傷、更大程度保護肺功能實施手術方案;早期、超早期肺癌的預後和長期效果如何……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都會基於規範、精準、創新的理念指導下給患者多學科系統解釋。”劉建偉介紹“讓我們欣慰的是,開診以來,在肺結節MDT門診中,患者帶着很大的心理負擔和恐慌來的,經過多學科專家們的專業分析,很多都是如釋重負帶着微笑離開的”。
在劉建偉的推動下,2023年黃河三角洲肺結節聯盟正式成立,濱州及周邊三十多家醫院加入,通過此平台加強聯盟成員單位間的學術交流,促進早期肺癌診療技術的規範與創新,為保障黃河三角洲人民健康作出了新的貢獻。

從開放手術到腔鏡微創;從傳統胸腔鏡手術到單孔腔鏡;從雙腔氣管插管到免氣管插管;從肺葉切除到肺段肺亞段手術;從有癥狀的肺部腫瘤到肺癌早篩;從治療腫瘤到健康管理,劉建偉帶領濱醫附院胸外科緊跟新技術新理念,為家鄉父老健康保駕護航。
從劉建偉身上,同事和患者們看到的不僅是對醫療技術的追求,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職業的熱愛;他不僅是治療疾病的能手,更是傳遞希望、溫暖和光明的使者。
“從醫多年,最大的感受是累並快樂着。這麼多年,自己一直在進步和思考,就肺癌早期診療來說,經歷了從最初發現單例早期肺癌的成就感,到團結兄弟科室共同進步提高的使命感,再到消除恐慌恰當治療的責任感,現在的願景是提高當地肺癌五年生存率,為了夢想,我們一直在路上。”劉建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