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熱水,似乎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傳統。感冒發燒時,親朋多會囑咐“多喝熱水”;女孩子“姨媽”痛時,也常會收到男朋友“多喝熱水”的關心,以至於後者都成了“梗”,被廣大網友列入不懂體貼的“直男語錄”中,並視為一種不走心的敷衍。
你我都清楚,水不是葯,熱水也不能治病,但為什麼生病時卻常被囑咐要“多喝熱水”呢?
這很簡單,生病的時候不能全靠藥物,身體的潛能、自愈力才是最好的藥物,從這個角度上說,多喝熱水的這種敷衍,正好是對身體潛能的最大保全。
多喝水,利於維護自愈力
西醫學鼻祖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叫“自愈力是最好的醫生”。那麼,自愈力是什麼呢?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自愈力,簡單來說,就是人體自我修補的能力。比如,皮膚外傷了,用藥給傷口消炎後,剩下的癒合全是靠皮膚的自愈力;骨折後上夾板固處,剩下的恢復靠的也全是自愈力;得了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開始調整好生活方式,多動少吃,結果沒吃藥,血壓血脂血糖都恢復正常,靠的還是自愈力。
現在正是“流感”高發期,很多人都感冒發燒了。這時候就算看醫生、吃藥,也都只是改善癥狀,無非是使體溫降低,讓鼻涕減少,而對付病毒這個致病根源,卻沒有針對性的藥物,只能在改善癥狀的同時,靠自愈力熬到病毒死亡。
不僅是西醫,中醫辨證開方也不能殺死病毒,而且中醫向來不針對病毒、不針對外邪,而是助力自身正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個“正氣”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自愈力,最好的醫學、最好的藥物,也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全自愈力。
話再說回“多喝熱水”上。我們身體70%都是水,水環境的平衡保證身體的各種代謝,喝水可以維穩這個平衡,多喝水則可以增加各種代謝,所以,即便你的病不能立即痊癒,多喝水也沒毛病,因為水雖然不是葯,但卻能幫助身體恢復自愈力,和“有病亂投醫”相比,多喝水是對身體最小的打攪。
喝水要有度,恰到好處才健康
水是生命之源,喝水的好處固然多,但並非多多益善,而且中醫也沒有一味地提倡要多喝水。
中醫治病養生都要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不喜歡喝水,這並非習慣不好,而是他們身體運化不了太多的水,不喜歡喝水是他們的病狀之一,如果這種人再強迫自己多喝熱水,就會出現新的問題。
對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講:“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複數也”,意思是,不渴的時候強行飲水,喝進去的水不能及時運化出體外,就成了致病緣起,也就是中醫說的“水飲”。
很多孩子在輸液後,即便不缺覺,也會有明顯的黑眼圈,甚至是眼袋,而且還會遺留食欲不振、疲勞的問題。在中醫看來,黑眼圈、眼袋、食欲不振、疲勞,都是“強與飲之”的結果。
輸液相當於從非正常途徑一次性地“喝”進大量水,孩子又多是脾虛,運化能力本身就弱於成年人,運化不動,血液循環減慢而缺氧時,血液顏色就要從鮮紅色變成暗紅色,眼周皮膚又是全身最薄的部分,暗紅的血色就從那裡顯露了出來。
所以,多喝水即便比多吃藥更利於自愈力的維護,但多喝水也要因人而異。
如果是脾虛,且因病非要輸液不可,最好也用健脾的藥物陪伴、善後,比如參苓白朮丸,或者用醫理上與其相通的茯苓、山藥,葛根、白扁豆,薏米、芡實等做食療,有了這些健脾的藥物食物相助,即便“強與飲之”,也會少些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