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醫西醫各有所長。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究竟適合哪個方式去治療呢?
具體是要看病種的,如果是西藥或手術就能根治的,就看西醫;如果是有些慢性疾病,還有內分泌方面的某些病等等,去選擇中醫還是比較好的。
中醫必須要號脈。
各種偏方、單方,作為食療和藥用,需要辯證看待,不一定對所有人都有效。其實,中醫不只是理論知識,實操看診經驗包括師承也都很重要,死讀書只能四平八穩,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沒有經驗是不敢下猛葯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患者病情:
患者是一名36歲的男性中年劉某,慢性腸炎,是中學時在學校里落下的病根,已經有20年了,現在一旦受涼或喝溫開水、早晨抽根煙,甚至沒有任何由來就會肚子疼,然後拉肚子。最後是每天都會疼,不吃藥時坐馬桶上拉不出,絞痛到虛脫。大便不成形,常年吃黃連素,肚子一疼吃三顆,有次在外面肚子疼沒帶葯,就疼得暈倒在廁所門口。
在患病後,他試着吃了一個月黃連素,也吃過幾個月培菲康,喝了大半年鹽水瓶,一年多的楓斗,但是大多是停了一個月就拉肚子,不能治根。
開方:党參 炒白朮 茯苓 肉豆蔻 補骨脂 淡附片 乾薑 炒薏苡仁 砂仁 白芷 羌活 炙甘草 訶子。(中醫治病,但要根據每個人體質號脈開方,此方僅供參考)。
病情恢復:四個月後,開始不停放屁,一分鐘能放十幾個,於是停葯觀察,再也沒有複發過。後來還給開了十斤酸棗枝,繼續調養,每次一小把。至此,20年的慢性腸炎,最後用4個月中藥治好。
我們來看,這次開的藥方即為有名的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為治療氣虛的基礎方劑。主治面色白、精神萎靡、言語聲低、四肢倦怠無力、動則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脈來虛濡等症。
慢性結腸炎可能與感染、免疫和其他因素有關,並且是非特異性的。西醫治療是抗感染加免疫抑製劑等。中藥主要是調理脾胃,必須一人一方,因人因時而異。如果是脾氣虛引起的,可以服用四君子湯。
党參為君葯,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葯是白朮,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葯為茯苓,甘淡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葯為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主治脾胃氣虛證,在中醫的臨床應用上多以面白食少,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做為辨證要點。
看到這裡,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針對病情,究竟應該選擇中醫還是西醫,其實還是要根據患者本身的病症與時間,做到有針對性的分析,進而選擇適當的調理治療方式。中醫是一個需要時間的方式,相信的人一定會發現它的妙處。
關注我了解學習更多的中醫知識吧,有細節問題請及時與我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