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張姝 梁方舟
實習生 馬靜瑤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球約有5.37億的糖尿病患者。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達1.41億人,發病率高達12.8%,相當於每10個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併發症眾多,比如心肌梗死、心衰、中風、糖尿病足等,都會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那麼,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有何優勢?日前,極目新聞記者採訪了武漢市中醫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陶毅。

武漢市中醫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陶毅在查房
糖尿病是代謝性疾病,中醫認為與三種原因相關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中醫很早就發現該疾病,《黃帝內經》中稱之為消渴、肺消、膈消等。”日前,武漢市中醫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陶毅介紹。
他表示,在中醫來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及後天飲食不節,例如,長期嗜食肥厚油膩的食物、飲食不節制,停滯於中焦,阻礙脾胃的功能,可能會導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耗傷陰津,引發糖尿病;情志失常,壓力大,憂思惱怒過度,情志不暢等也是重要病因。
陶毅解釋,糖尿病的病程可分為郁、熱、虛、損四個階段,中醫藥治療上,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可辨證為濕熱內蘊、陰虛熱盛、氣陰虧虛、陰陽兩虛等證型。
在治療上,他表示,不管中醫還是西醫,對於糖尿病的治療,都要建立在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即“管住嘴、邁開腿”。
他強調,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因缺乏胰島素分泌,治療上需要使用胰島素;而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疾病早期,可通過中醫藥方式來較好地控制血糖,而隨着疾病的發展,除了服用降糖葯或者注射胰島素外,遵醫囑合併使用中藥內服、中醫外治法,也可以較好地延緩病程的發展、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武漢市中醫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陶毅(左)和團隊討論治療方案
女子患上糖尿病性胃輕癱,中醫“內服外治”療頑疾
“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在於各種併發症。”陶毅表示,在治療糖尿病的併發症上,中醫“內服外治”,也有利於療愈頑疾。
25歲的市民張女士(化姓)無意中查出患上1型糖尿病,離婚後的她,情緒低落,出現了噁心、嘔吐、胃脹、胃痛等癥狀,後來到了“吃什麼吐什麼”的程度。
經人介紹,家人將她帶到武漢市中醫醫院,找到內分泌代謝病科陶毅主任就醫。“當時,患者是坐在輪椅上來就醫的,經檢查,她面色蒼白,血壓偏低,有營養不良、貧血的情況。”陶毅表示。經望聞問切中醫四診合參,陶毅診斷,張女士是患上糖尿病性胃輕癱,這是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之一,指糖尿病導致胃腸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胃動力紊亂、胃排空延遲,導致食物在胃中滯留,無法正常排空,這會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癥狀,如腹脹、早飽、噁心、嘔吐、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為張女士的胃輕癱癥狀嚴重,剛開始吃什麼吐什麼,連中藥也無法喝進去,陶毅根據多年從醫經驗,首先以隔姜灸外治為主,對其上脘、中脘、氣海三個穴位,每天各灸3壯,一天兩次,以達到刺激經絡,調節氣血,促進胃部的蠕動和消化的作用。
隔姜灸外治5天後,張女士吐的頻率明顯減少。陶毅為她辨證論治,選擇了適合的中藥方劑,同時,讓她內服參苓白朮散和糖肝煎,以起到健脾和胃、理氣通降的作用。
“一袋中藥200 毫升,剛開始,護士需要一勺一勺地喂進去,過5分鐘如果不吐,再喂一點。每次喂她吃一次中藥,大概需要2到3個小時。”陶毅回憶起治療的不易,如是表示。就這樣,一勺一勺餵了一周,張女士的嘔吐總算是止住了,可以正常進食了,營養狀況也得到了保證,脾胃功能得到調整,胃輕癱的癥狀大大改善。
住院期間,醫護人員也經常跟張女士聊天,幫助她舒緩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規範治療,張女士終於康復出院,又重新回歸到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專家表示,胃輕癱分為多種類型,例如飲食積滯型、痰濁阻胃型、肝鬱氣滯型、脾胃虛弱型等。對於糖尿病性胃輕癱等併發症,通過中醫內服、外治配合使用,進行全身辨證論治,有明顯優勢。
中年男子患糖尿病足破潰流膿,中西醫結合治療讓他免於截肢
除了糖尿病性胃輕癱外,在糖尿病足的治療上,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也優勢明顯。
51歲的李先生患糖尿病十餘年,由於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他出現了嚴重的下肢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足部潰瘍、壞疽、流膿,痛得他晚上無法入眠,經多家醫院檢查,醫生都表示要截肢保命。在朋友的介紹下,李先生抱着最後一絲希望,來到武漢市中醫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就醫。
陶毅主任和團隊,為李先生辨證論治,設計了中醫內服、外治的治療方案。讓李先生每天服用中藥經典方“糖肝煎”加減,此外,醫護人員每日為他悉心上藥、護理創口。剛開始,通過使用拔毒生肌散,達到利濕、祛腐、提膿的作用,緩解組織壞死癥狀。接下來,在炎症期、腫脹期,使用紫草膏外敷,達到清熱解毒、化腐生肌、解毒止痛的功效,有效改善糖尿病足的炎症和疼痛癥狀;待炎症控制後,醫護團隊為李先生敷用黃連膏,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下肢血管病變引起的疼痛,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經過綜合治療,李先生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全身情況得到改善,疼痛緩解,他的潰瘍面逐漸癒合,壞疽的組織也得到清除。出院時,他激動地握着陶毅的手,反覆致謝道:“多虧了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悉心護理,讓我免於截肢之苦。你們就是我的恩人!”
中醫藥經方驗方和外治法,幫助改善血糖和併發症
陶毅介紹,武漢市中醫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和糖尿病併發症方面,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中醫師接診患者後,會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分型和特點,為患者選擇最適合的中醫湯劑和外治方法,以達到更好地延緩疾病進程、改善糖尿病併發症的功效。
該科目前有糖肝煎、糖腎煎兩種中藥經典驗方和院內製劑消糖止渴丸。糖肝煎,適合糖尿病合併肝功能不全、脂肪肝的患者,血脂高伴有肝功能異常的患者,患者服用後可達到降低血糖、護肝降酶、降低血脂等功效,並能通過抑制食慾等幫助患者管理飲食,從而降低體重等。該科糖腎煎,可用於早中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有減少及消除蛋白尿,延緩腎功能衰竭等功效;該院院內中藥製劑消糖止渴丸,目前有30餘年的應用歷史,可有效降低血糖,並能明顯改善“三消”癥狀。
在外治方法上,對於脾胃虛弱型的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使用隔物灸法以達到健脾理氣、化濕和胃的功效。對於糖尿病足的患者,可根據疾病的分型,如脈絡淤阻、濕熱毒感、熱毒傷陰等類型,在內服中藥之餘,對不同創面,辨證使用該院的中藥傳統膏、酊、水、散等劑型,以幫助傷口更好地癒合。此外,該科的中藥外治法還包括:中藥泡足、熏洗、敷貼、灸刺等,能夠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疼痛、麻木、發涼等癥狀。
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確診,要及早就醫,遵醫囑治療,遵循糖尿病治療的“三駕馬車”原則,做好運動、飲食、藥物治療。在預防胃輕癱上,要積極控制血糖,少食多餐,盡量減少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注意飲食起居要規律,保持情志平和,順時起居。
預防糖尿病足方面,要注意控制血糖、血脂、血壓等常見指標,養成檢查足部皮膚的好習慣。選擇合適的鞋襪,襪子宜選用柔軟棉襪,鞋子宜用軟底寬鬆或有一定彈性材質的為好,不能過緊或磨腳;正確修剪指甲;泡腳溫度須適宜,38℃到40℃的溫水泡10分鐘以內即可,可先用手試溫,防止燙傷,泡完後及時擦乾;保持雙足乾燥溫暖。每日檢查足部,一旦發現腳上的創口,要及時就醫,遵醫囑處理,千萬不要自行處置,以免潰瘍蔓延加重。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