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老劉來到醫院,強烈要求醫生給他更換降壓藥,理由是之前開的葯並沒有效果。
原來,前段時間老劉確診了高血壓,醫生囑咐他要注意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按時服用降壓藥並及時測量血壓,老劉連連點頭,表示已經記住了。
但是回到家後,老劉並沒有購買血壓計,也沒有去鄰居家借用。
兒子勸他:“怎麼不聽醫生的話呢?不量血壓怎麼知道這病治的咋樣了?”
“你知道什麼!吃藥就能好,沒事買個機器幹嘛?又不能治病,白花錢!”老劉不以為然。
結果第二天,兒子就把血壓計買回家了,老劉十分生氣,怎奈退貨無門,只得留下。
在研究了半天后,老劉試着給自己測量血壓,一看儀器可以正常運作,老劉便放下心來,心想這儀器也不是很難用。
等到晚上吃過葯後,老劉迫不及待的打開血壓計,結果不量不知道,一量嚇一跳,血壓居然達到了“190/105mmHg”。
第二天老劉便來了醫院,要求更換降壓藥,理由是之前的降壓藥沒有效果。
醫生了解了詳細情況,耐心解釋道:“剛吃完降壓藥就測量血壓是無法準確判斷出降壓藥效果的,需要等待一些時間,並且要配合多次測量,單次數據無法反映出實際病情。高血壓在我國屬於十分常見的疾病,容易引發多種疾病,一定要按時吃藥並監測血壓,才能更好的控制病情。”
老劉這才恍然大悟。
病例中,醫生提到高血壓在我國已十分常見,事實真的如此嗎?
高血壓已成為已成為危害健康的頭號殺手?
事實上,不僅是我國,高血壓這一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常見病之一,被稱之為“無聲的殺手”。目前,全球高血壓患者約有10億,在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近50%是由高血壓引起。
根據調查研究顯示,我國18~34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5%,35~44歲年齡組的高血壓患病率約為17%,65~74歲年齡組有高血壓的人數超過50%,35~64歲是高血壓患病率上升最快的年齡段。
隨着年齡增長,人體各個器官容易出現退行性病變,中老年患高血壓的比率隨之大大提升,其中45 ~ 54 歲的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已達30%,是25~34歲人群的5倍。
之所以對高血壓相關數據進行如此詳細的監控,是因為會對人體造成許多不可逆的傷害。高血壓非常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
那麼,高血壓究竟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危害呢?
警惕!高血壓竟會帶來這些疾病!
以腦卒中和缺血性心臟病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中國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因此,想要改善國民健康、進一步提升我國居民的健康程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便是重中之重。
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患者中,大多是由高血壓引起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有效的控制高血壓能極大程度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關於老年高血壓會引起的其他疾病,最常見的就是高血壓和心力衰竭。
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壓病程越長,患者多支血管病變比例越高。
老年高血壓並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併發症。高血壓會導致血管內部壓力增大,血管壁張力增加,損傷血管內膜,導致已形成的穩定斑塊破裂,最終造成動脈硬化,誘發冠心病。
除了冠心病,心力衰竭也是一大併發症 。患高血壓後,左心室後負荷增加,造成左心室肥大,長此以往,最終就會造成左心衰竭。
其次就是腦血管相關疾病。
高血壓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老年高血壓病程長,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更加嚴重,容易引起斑塊破裂,進而引發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造成腦梗死。在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下,老年高血壓患者顱內血管易發生微動脈瘤及血管壁玻璃樣變,當血壓突然升高時,易致血管破裂,從而造成腦出血。
很多人認為時常監測血壓是高血壓患者應該做的事情,其實不然。由於大部分高血壓患者是原發性高血壓,至今病因不甚明確,缺少明確有效的病因學預防策略,普通人也應該盡量定期監測自身血壓,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而監測血壓也不必時時去醫院,做好一些基本工作,在家就能進行監測。
醫生提醒:自測血壓,牢記這幾點!
居家測量血壓已經是十分常見的血壓監測方式,雖然操作較為簡單,但如果測量血壓的重點要求做的不規範,所測出來的血壓數值與實際血壓就會出現一定的誤差,不能客觀地反映血壓的實際數值。醫生提醒,想要準確的測出自身血壓值,首先應當做好以下幾點:
測量血壓的準備工作
受測者在測量工作開始前應安靜休息5分鐘,以消除緊張、疲勞對血壓的影響。之所以對受測者的情緒作出要求,是因為在安靜平和的狀態下,不易刺激交感神經,這樣交感神經的張力就會變得平穩;當情緒緊張或者激動時,會激發體內的活性物質,這種狀態下測量出來的血壓往往會偏高。
同時要牢記血壓的正常範圍:收縮壓為90-139mmHg;舒張壓為60-89mmHg。
使用血壓計的注意事項
每次測量前要先按下快速放氣閥,將袖帶內殘留的氣體排出,不可過松或過緊,以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測量過程中不要說話或者移動手臂和身體,使測量部位與心臟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採取坐姿或者平躺;每次測量血壓與上次測量血壓的時間不可少於3分鐘,並且部位、體位要固定。
對於血壓的測量時間,最好安排在每日早晚,起床後排空小便,盡量在一小時內完成測量,不要進食,正在服用降壓藥的患者需要在服藥前測量;晚間的測量時間盡量定在睡覺前,以便更好的觀察經過一天的行動後自身血壓的變化。
服用降壓藥期間測量血壓注意事項
服用降壓藥後,一般選擇在每日清晨進行血壓測量,因為此時的血壓水平基本反映了所服藥物降壓作用。如果在清晨時血壓保持較高水平,那麼接下來應該選擇監測24小時動態血壓。
如果晚間和白天的血壓水平較為接近,可以選擇在睡前加服降壓藥,以達到更好的降壓效果;但如果夜間睡眠時血壓處於較低水平,在清晨時發生顯著升高的趨勢,則應在臨近清晨時提前服降壓藥。
服降壓藥後一般等待2-6小時再測量血壓。因為短效降壓藥一般在服藥後2小時達到最大程度的降壓,而中效或者長效降壓藥的效果主要在服藥後2-4或3-6小時顯現出來,這個時候測壓基本反映了藥物的最大降壓效果。
上文中老劉就是沒有考慮到藥效發作的時間,也沒有進行多次測量,因此未能評估出降壓效果。
測血壓雖然是一項簡單技術,但也蘊含著不少的學問, 希望大家認真掌握相關要點,經常監測血壓,保持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趙冬.中國成人高血壓流行病學現狀[J].中國心血管雜誌,2020,25(6):513-515.
[2]殷國青,周曉輝.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誌,2018,5(4):189-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