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不吃晚餐到底養不養生,是否真的可以減少血管中的脂質和斑塊?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個案例。
山東的老劉退休後,悠閑自在,天天和朋友們打打牌,沒事就下下館子,吃些好吃的,過得十分愜意。可是最近體檢完後就不太高興了。
原來他被查出患有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他了解到這個病會誘發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和冠心病,除了吃藥,就到處搜集降血脂和軟化血管的方法。
有次聽朋友說高血脂就是因為吃得太好了造成的,想要降脂就得少吃飯,最好是不要吃晚飯。
半信半疑下,他上網去搜,正好看到了一篇說吃晚飯對身體有害的文章,說吃晚飯會加重腸胃負擔,容易讓血脂和血糖上升,從而形成血栓,導致動脈硬化等。
這一看正好和他的情況對上,於是他就決定今後不吃晚餐了。
就這樣堅持了半年,又到了複查的時候了,他本以為自己控制得很好,沒想到一查,發現血管硬化既沒有得到改善,血脂反而上升了,還患上了胃病。
他感到不明白,自己明明不吃晚餐了,怎麼各項指標反而變差了呢。於是前去諮詢醫生。經過交談這才清楚了,原因在哪?
原來老劉自從不吃晚餐後,白天時間就會感覺很餓,為了將減少的晚餐這頓補上,他早午飯反而會比平時吃得多,尤其是主食加量,到了下午他還會煮些麵條墊肚。
這樣吃雖然晚餐是不吃了,但是就是因為白天吃太多,而且還是以主食偏多為主,從而導致了血脂上升。
由於白天吃太飽,晚上又過飢,這樣就導致了胃潰瘍的出現。其實中老年人長期不吃晚餐是不對的,對身體健康有害,還可能會導致胃病、營養不良、肌少症等疾病發生,對睡眠也有一定的影響,會降低身體免疫力。
所以說不吃晚餐並不是養生方法,正確的養生方法應該是關注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
美國曾經對於晚餐和壽命的關係進行過研究,發現如果晚餐吃了太多的低質量碳水化合物,會導致糖尿病死亡風險增加。
而晚餐選擇吃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則會讓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降低25%。
像燕麥、糙米飯、蕎麥麵等全穀類,蔬菜水果、薯類就屬於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里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學物質,對身體非常有益。
那麼健康的晚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呢?
晚餐吃什麼?
晚餐要選擇全穀物和雜豆薯類等高質量碳水化合物,多吃深色蔬菜,豆製品、瘦肉、蝦和魚肉等低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少吃米飯,麵條、饅頭等低質量碳水,少吃含糖量高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晚餐吃多少?
晚餐最好是吃七八分飽,這樣既能保證睡前不餓,還不會加重腸胃負擔。
晚餐怎麼吃?
晚餐盡量安排在離睡前三小時以上時間吃,這樣可以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食物,不會影響到睡眠。
吃晚餐時改變下進食順序,按照先喝湯,再吃菜,後吃肉,最後吃主食的順序來吃。
總之,中老年人應該重視晚餐,不能不吃,而是要保證吃的食物種類多,營養搭配合理,只吃七分飽才有利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