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育齡期婦女大約中20%-25%患子宮肌瘤,而子宮肌瘤變性的幾率約佔肌瘤的6.5%。當肌瘤生長過快、過大或壓迫到肌瘤供應血管時,會使肌瘤供血不足發生缺血,失去原有的典型結構,發生變性。變性的肌瘤一般較大,以肌層和漿膜下較為常見,跟肌瘤供血特點有直接關係。子宮肌瘤變性分為良性、惡性兩種。
肌瘤良性變
玻璃樣變、囊性變、脂肪變性、紅色變性、鈣化、萎縮。
玻璃樣變
也稱透明變性,最常見。肌瘤剖面旋渦狀結構消失,由均勻透明樣物質取而代之。鏡下見病變區肌細胞消失,為均勻透明無結構區。
囊性變
多繼發於玻璃樣變後,其組織壞死、液化形成一個或多個囊腔,囊內含清澈無色液體,也可凝固成膠凍狀。
脂肪變性
多發生於透明變性後期或壞死後,也可能因肌瘤間質發生化生而形成脂肪組織,瘤體內見局部強回聲,與肌瘤間界限清晰,偶見整個肌瘤體為強光團狀,多是鈣化的前驅表現。
紅色變性
屬於特殊類型的肌瘤壞死,見於妊娠期或產褥期。懷孕後,肌瘤快速生長引起血流灌注相對減少,繼而導致缺血、壞死,就發生了“紅色樣變”。臨床表現為肌瘤快速生長,患者出現劇烈腹痛、發熱以及白細胞計數升高。鏡檢可見組織高度水腫,假包膜內大靜脈及瘤體內小靜脈血栓形成,廣泛出血伴溶血,肌細胞減少,細胞核常溶解消失,並有較多脂肪小球沉積。
鈣化和萎縮
絕經後婦女,由於激素水平降低,肌瘤變小、變硬,鈣鹽沉積於瘤內呈現砂礫狀或為薄薄的外殼,之後整個瘤體會變為一鈣化塊,稱為:子宮石。
肌瘤惡性變:肉瘤變
肉瘤發展為肌瘤惡變的幾率較低,約為0.2%-0.5%。臨床表現為腫瘤在短期內快速生長,伴有陰道流血。瘤體切面呈灰黃色,質地脆而軟,形似生魚肉。極易因為沒有明顯癥狀而被忽視。鏡下見平滑肌細胞增生活躍,排列紊亂,旋渦狀結構消失,細胞有異型性,核分裂像易見。
資料參考:西交一附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