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初,治療糖尿病新葯“西格列他鈉”獲我國葯監局批准上市,至今已滿一年。該葯屬於原研葯,是我國重大新葯創新科技支持項目,由我國自主設計、合成、篩選、開發、試驗的新一代胰島素類降糖藥物,商品名“雙洛平”。
糖尿病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屬於“難症”,本質是人體代謝功能不可逆受損引起系列併發症,起因是葡萄糖轉化為血糖後,無法由胰島分泌的胰島素有效搬運至細胞,人體血糖異常升高,慢慢誘發身體各類併發症,如神經系統病變、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等。
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體重減少。1979年國際糖尿病組織把病症分為兩大類: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由身體免疫系統缺陷或遺傳引起,約佔糖尿病總數的10%,主要靠注射胰島素生存;2型糖尿病是作死般亂吃喝誘發高血脂,出現了胰島素不足或抵抗問題,不及時治療會慢慢惡化,約佔糖尿病類型的90%。
糖尿病至今不能治癒,但可藥物控制,目前主要有雙胍類、糖苷酶抑製劑、DPPIV酶抑製劑、GLP1激動劑、SGLT2抑製劑、胰島素等,由於2型糖尿病是後天獲得,且佔據糖尿病例大多數,所以大部分藥物,如雙胍類,胰島素,胰島素促進、增敏或抑制類,均圍繞2型糖尿病開發和運用。
過去,治療糖尿病主要盯住“降糖”、“控糖”來研發藥物,業務單一,新階段“一專多能”的降糖葯更受歡迎,如SGLT2抑製劑恩格列凈,不僅降糖,還治療心衰;GLP1激動劑索馬魯肽,除了控糖還控體重、對付老年痴呆。未來的降糖葯,“一專多能”是標配。
說到控糖、降糖,胰島素是體內唯一降糖的激素。
上世紀20年代,是研究糖尿病的繁榮期,科學家從豬身上提取了胰島素,但很容易與患者不匹配而出現過敏反應。
1921年二甲雙胍橫空出世,1929年證實有降糖作用,作用機理是,即使胰島素不工作了也不要緊,二甲雙胍能頂上去。但該葯生不逢時,當時正是降糖葯爭奇鬥豔之時,沉寂多年,直到1995才被美FDA批准上市。
糖尿病患者的類型很多,二甲雙胍不是萬能的,後來又開發了胰島素促泌劑、抑製劑等,即磺酰脲類、非磺酰脲類、“X列汀”、“X列凈”等,但可能會引起低血糖,大小不等的副作用不少。
後來發現了胰島素增敏劑,第一代叫曲格列酮,肝毒性太大;第二代羅格列酮、吡格列酮,有了很大改觀,但都是“外國戶口”。我國要麼只能仿製,要麼用進口葯,直到原研的西格列他鈉問世。
西格列他鈉,屬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全新藥物,叫PPRA全激動劑,屬於胰島素增敏劑,全球首創,也是全球最早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和最先上市的藥物,不僅能控制血糖水平,還可對付脂代謝紊亂、血壓異常等問題。
西格列他鈉的看家本領,是圍繞某種影響糖尿病的關鍵受體,即PPAR,發揮“一石三鳥”作用,同時激活該受體3個亞型:PPARα、PPARγ、PPARδ,它們在人體代謝綜合征具有重要作用。
PPARα和脂代謝緊密聯繫,主要存在於肝臟中,意味着西格列他鈉可對付脂肪肝問題。
PPARγ和胰島素敏感性、炎症、脂肪水平、血壓等相關,有時指標異常還可能提示肝癌。
PPARδ和免疫、膽固醇、脂肪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反映器官活躍程度。
西格列他鈉歷時十九年研發,2019年9月獲上市申請受理,2020年8月開展和二甲雙胍聯用的三期臨床試驗,2021年3月應用於治療非酒精類脂肪肝2期臨床試驗,2021年11月獲我國葯監局批准上市。
該葯適用於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並考慮了飲食、運動等要素,單葯規格16mg/片,根據病情每次2片或3片,每日1次。
臨床研究顯示,西格列他鈉治療24周,可讓糖化血紅蛋白絕對值降低1.32%—1.52%,而且與對照葯相比,在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胰島素抵抗數、遊離脂肪酸等指標中,均有明顯優勢。在安全性方面,沒有嚴重事件報道。
但該葯仍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偶發貧血、水腫等問題,而且可能對女患者的排卵有調節作用,用藥需謹慎。
數據顯示,西格列他鈉上市一年,已有超過2萬名2型糖尿病患者受益。
相信在將來,圍繞“一專多能”降糖、控糖,減少各類糖尿病棘手問題,會有更多優秀國產藥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