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趙醫生,陽氣充足,百病皆除,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補陽方,是醫聖張仲景所創的基礎方,此方可以大補一身陽氣,使陽氣充足,寒濕自除,疼痛自消,快來看看吧!
中醫認為“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動物植物,萬物生長都需要太陽,而人體的太陽就是陽氣,人體陽氣越強,人也就身強體健,抵抗力更好,那麼風寒濕邪也就無法侵襲人體,如果陽氣虛了,就無法抵禦病邪,我們自身也就會出現各種病症。
比如當寒濕入侵肌肉關節後,我們就會經常感覺冷,別人穿短袖我們穿長袖,甚至還要罩個外套,手腳像冰塊沒溫度,平時更是不能受涼受風,否則就疼痛不已,關節處更是活動受限,刺痛難忍,嚴重時還會腫脹,平時胸口發悶,腹部冷痛,後腰發寒等等。
而想要解決這些癥狀,就需要補陽氣,就好比太陽一出來,水濕自然就被蒸發,再多的寒氣會排出體外,接下來就跟大家介紹張仲景補陽經典方,四逆湯,可大補陽氣,溫散一身之寒。
四逆湯只有簡單三味葯,附子,乾薑,炙甘草;其中附子為大辛大熱之物,不僅上補心陽,溫通心脈,中補脾陽,溫散中寒,還可下補腎陽,回陽救逆;
乾薑同為辛熱之物,可溫散一身之寒,回陽通脈,跟附子配伍大補一身陽氣,散去一身之寒;
炙甘草可補先天之本脾之陽氣,以及後天之本腎之陽氣,同時調和諸葯,防止附子乾薑燥熱太過傷及體陰,諸葯配伍,補陽的同時散寒祛濕,健脾益心補腎。
同時,因癥狀及體質的不同,藥物也有一定的加減變化,比如,如果體內風濕較重,出現關節筋骨腫痛,屈伸不利,麻木等情況,就可加桂枝,白朮來祛風散寒除濕;
如果脾陽衰敗日久,導致脾胃虛寒,而出現肢體水腫,經常拉肚子,不消化等情況時,就可加茯苓,薏苡仁等健脾燥濕利水。
總之,具體用藥因人而異,我們用藥時應當靈活,不要拘泥於原方,另外,應該在醫生辯證後對症用藥,切勿自己盲目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