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自己會不會出現尿毒症?
雖然腎病轉為尿毒症的幾率並不是非常高,但如果沒有注意控制疾病的發展,沒有及時糾正一些影響病情的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突然發作,誘發尿毒症的出現。
所以,慢性腎病患者應提高對疾病的認識,通過科學治療和綜合健康管理等方式,儘可能地規避尿毒症。
腎病患者需要做好哪些事才能控制病情?
1、堅持定期複查
腎臟病是一種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有些人在規範治療一段時間看到效果後,立即停止服藥,認為自己的疾病已經完全康復,不需要再去醫院複查。
事實上,這種情況是比較危險的,有可能會導致疾病“捲土重來”,甚至越來越嚴重。腎功能是否完全恢復正常不能依靠自我感覺,要到醫院進行正規檢查才能診斷。
因此,患有腎臟疾病的人除了平時積極配合治療外,還應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定期體檢,這對預防疾病的複發或治療效果都有積極意義。
如果患者的病情處於急性期,建議每月複查一次;如果病情比較穩定,建議每三個月複查一次;連續三次以上檢查結果沒有異常,可以改為半年複查一次。
2、保持良好的心態
人們的情緒與疾病的關係十分密切,有些人得知自己患有腎病之後,就對生活失去希望後,變得非常悲觀和消極。
這種心理狀態會降低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對腎臟器官造成刺激,使其病情加重,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患者一定要保持積極、樂觀地生活態度,學會放鬆身心,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多的壓力,避免給腎臟帶來負擔。
3、注意控制飲食
慢性腎病往往需要控制飲食以配合藥物治療,在生活中盡量保持低脂肪、低糖、低蛋白質的飲食。
對於同時伴有高血壓、水腫現象的患者,還需要進行低鹽飲食;腎臟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限制鉀元素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尿酸高或有痛風的患者,不宜吃高嘌呤食物;
血鈣低、長期服用激素的患者,應合理補鈣多吃一些豆製品、牛奶等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飲食控制並不是越嚴格越好,長期忌鹽、少量進食優質蛋白質甚至完全不進食,都有可能會引發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
如果因此出現抵抗力下降,就會導致其他疾病趁虛而入。只有遵循正確的飲食原則,才能穩定腎功能,穩定血糖、血壓等各項指標。
4、避免濫用藥物
一些患者之所以出現尿毒症,可能並不是病情惡化所引發的結果,而是濫用了治療腎病的藥物。
如果患者盲目用藥,將會對腎臟產生毒性反應,導致腎臟出現損傷。因此,患者需要用藥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綜上所述,如果各種腎臟疾病達到終末期,那麼就會引發尿毒症,患者只能依靠器官移植、透析這兩種方法進行治療。
如果想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那麼一定要注意上述4個要點,若患者的病情加重,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治療,不能拖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