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後,天氣降溫,是鼻炎的高發期,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等等,反反覆復,苦不堪言。
中醫認為鼻炎多為臟腑虛弱,邪滯鼻竅所致,尤其是肺脾虛弱及氣滯血瘀為多。大多數是因為人體本身肺脾虛弱,傷風鼻塞反覆發作。
中醫辨證治療
1、肺經蘊熱,壅塞鼻竅
癥狀: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時輕時重,鼻涕色黃而黏,可伴有口乾,咳嗽痰少而黃。舌尖紅或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辯證:肺經蘊熱,熏蒸鼻竅
治則:清熱散邪,宣肺通竅。
方葯:
黃芩、梔子、桑白皮——以解毒,清瀉肺熱;
連翹、薄荷、荊芥——疏風清熱通鼻竅;
赤芍、麥冬——入血入陰,一涼血,一養陰;
桔梗——清肺熱,並載葯直達病所。
2、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癥狀:鼻塞間歇性或交替性,遇寒加重,鼻涕白而黏或稀清,量較多。頭暈頭重,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恍白,咳嗽痰稀,惡風怕冷,易感冒。舌淡苔白,脈浮無力或緩弱。
辯證:肺脾氣虛,衛氣不固,外邪易犯,邪毒易滯。
治則:補益肺脾,散邪通竅。
方葯:
人蔘、炙甘草、訶子——補肺斂氣;
細辛、荊芥——祛風散寒通竅;
桔梗、魚腦石——散結除涕;
可加辛夷、蒼耳子等通鼻竅;加五味子、白朮、黃芪補益肺脾。
3、邪毒久留,血瘀鼻竅
癥狀:鼻塞重,或持續性鼻塞,鼻涕黏白或黏黃,鼻音重,或嗅覺減退,頭痛頭脹,可伴有耳脹悶堵塞,聽力下降等癥狀。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或弦細。
辯證:邪毒久滯,壅阻脈絡,氣滯血瘀,鼻腔壅滯,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通竅。
方葯:
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散壅滯;
麝香、老蔥——通陽開竅;
紅棗——補益氣血以扶正;
提示:用藥需詳細辯證,切勿盲目使用。有鼻炎問題單獨留言給我。幫你辯證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