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6歲時就開始在父親教導下學習認穴,習練針灸的基本功.等稍長一些便進入私塾學習四書五經。
到了16歲就開始研讀中醫經典古籍,對古醫籍里所述的針刺手法依父親指導逐個實操練習。
經過整整四年的勤學苦練,他將古典針法和家傳針灸絕技都已經熟練掌握了,還能夠在臨床上做到寒熱應手、氣至病所。同時,對針灸技術中的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等也作了深入學習,已經具備了出師條件。
於是20歲的鄭魁山正式出師,在安國、保定等地行醫,1943年他又赴北平行醫,在1947年考取了中醫師資格,開始正式在北平坐診看病。
1950年,鄭魁山在西單開了家鄭氏針灸診所,因其醫術高超,針到病除,不久就聲名鵲起。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衛生部安排下,與北京協和醫院一起開展了視網膜出血和視神經萎縮研究,由他治療的91例患者中,治癒率高達90.2%。
很多眼科專家為他的針法折服,認為鄭氏針灸安全可靠又節省費用,比起西醫的發熱療法來療效更高。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因鏈黴素中毒導致的中毒性耳聾讓眾多西醫束手無策,鄭魁山採用溫通針法進行治療,先後治癒了數十名中毒性耳聾患者。
鄭魁山所著《針刺治療鏈黴素中毒性耳聾14例臨床觀察》震驚了醫界。
鄭氏父子曾給多國領導治癒過頑疾,深得主席讚譽,還給新中國針灸事業培養了一批中堅力量。
1956年鄭魁山應衛生部安排,在中醫研究院開辦了國際針灸班,先後培養輸出了500多名針灸人才。
鄭魁山提出了“經絡是氣的循行通道”的學術觀點,這為後續學者們的研究指出了方向,是鄭氏父子對針灸學界的又一突出貢獻。
1970年,鄭魁山由於歷史原因,下放到甘肅成縣。在艱苦的環境中他依然沒有忘記作為一名醫者的職責。
他看到當地有很多患小兒麻痹症的兒童,對此憂心忡忡,於是深入去研究治療小兒麻痹症,開創了以穴位埋線新療法治療小兒麻痹症的先河,療效驚人,達到了99.5%的高效率,挽救了無數的病童。
1982年,鄭魁山調任甘肅中醫學院任針灸教研室主任。二年後,又聯合其他針灸同道一起創建了針灸系並任系主任。在28年的工作中,他帶教了難計數計的徒弟。
他所寫的《"燒山火"針法對冢鬼實驗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實驗研究》論文,獲得了美國國際傳統醫學學術會議傑出論文獎。所寫的《針刺溫通法對實驗性家兔血瘀證的研究》,被載入了《大會論文彙編》。
此外他還編著有《針灸集錦》《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針灸補瀉手法》《針灸補瀉手技》《點校·針灸大全》《針灸問答》等書籍。並且榮獲了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鄭魁山作為鄭氏針法的傳人,很好地傳承了中國傳統針法,成為了傳統針法的一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