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強國」敬佩!年逾九旬的她仍在堅持每周出診

2022年07月16日08:18:31 健康 1637

“醫生最忌諱治病只盯着疾病,應該多與患者溝通,哪怕只是幾句‘閑話’,也可以在聊天中觀察病人的細微變化,用暖心的話語打開醫患信任的關口。”91歲高齡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結核病學專家馬玙如是說。至今,她仍然工作在臨床一線,是首都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科學強國」敬佩!年逾九旬的她仍在堅持每周出診 - 天天要聞

圖源:北京日報

從1955年到2021年的66年間,馬玙見證了中國結核病防治事業的建立和發展,為結防事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用精湛的醫術解決病人的痛苦,更用真心溫暖着每一個患者,持之以恆地詮釋着“一生為病人服務”的初心。

202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六部門授予馬玙“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白色瘟疫”的較量

1955年,23歲的馬玙從江蘇醫學院醫療系(現南京醫科大學)畢業,來到中央結核病研究所,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開啟了她治病救人的征程。

最初接觸結核病時馬玙覺得很簡單,只要根據臨床癥狀、胸部X線檢查和痰塗片或培養就可以診斷;治療也就是鏈黴素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三大法寶。然而,她很快就被現實難倒了——嚴重的結核性胸膜炎腹膜炎、腦膜炎以及淋巴結核、血液播散性結核,有時會讓她束手無策。但這些並沒有讓馬玙灰心喪氣,她反而與這個“白色世紀瘟疫”較上了勁兒。

「科學強國」敬佩!年逾九旬的她仍在堅持每周出診 - 天天要聞

圖源:北青網

馬玙堅信,做醫生必須具備精湛的醫術,這樣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醫生。因此,她每天都堅持學習,即便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下鄉期間,也隨身攜帶一本《實用內科學》,最終用一年時間掌握了內科的基礎知識。為了能閱讀國外相關文獻,她自學英文版的《毛主席語錄》,攻克了語言難關。多年來,無論是臨床還是基礎,無論是本專業還是其他專業,她無一例外都要涉獵。

1980年到1982年,馬玙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Case Western Reserve醫學院進修兩年,之後回國開始進行結核病的免疫學研究,先後開展了結核病的血清學診斷、結核菌及其他分支杆菌特異性抗原的分離、鑒定以及單克隆抗體的研究、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和免疫治療的研究等。1990年以來,隨着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她又在結核病的分子生物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耐葯基因以及DNA指紋技術的研究,並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一項,獲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衛生局科技進步獎9項。

耄耋之年,馬玙還經常參加國內的學術會議,了解前沿信息。她說:“雖然我們是專科醫生,但病人可能伴發各種其他疾病,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務患者。”

這些年來,馬玙先後發表中英文論文185篇,參與《結核病學》等19部專著相關篇章的撰寫,主編《實用肺癌防治指南》和《結核病》。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面對榮譽,馬玙十分淡然,常用“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自勉。

她一輩子紮根結核病醫療臨床第一線,並持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但她並不滿足於此,而是希望趁着身體硬朗還能再“補上一課”——加深對結核病流行病學的了解。馬玙說,驅使她持續前行的不是榮譽和頭銜,而是一位醫學專家對我國結核病防控的那份責任。

愛是最好的良方

在談到打算要工作到什麼時候時,馬玙說:“干到自己體力不行,不能為病人服務了,我就不幹了。”

「科學強國」敬佩!年逾九旬的她仍在堅持每周出診 - 天天要聞

圖源:北青網

因為知道馬玙診療經驗豐富,門診中很多慕名而來的患者病情往往比較複雜。包括肺結核在內的眾多結核病發病無典型癥狀,有可能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各種不同病源的肺部炎症,甚至是肺部腫瘤等疾病。馬玙認為,肺結核特別需要注意與其他疾病的鑒別。

一位乳腺癌患者術後總是懷疑自己出現了癌細胞肺部轉移,經馬玙診斷後只是新發肺結核。馬玙不僅為這位患者進行了準確的診斷,還對她進行了心理疏導。患者專門寫信表示感謝:“我是不幸的,家庭的不幸、身體的不幸,然而我又是最幸運的,因為我得到了您這樣的醫學大家的關心和治療,您不僅治療了我身體的疾病,也治療了我心裡的疾病。”

馬玙常說,病人是弱勢群體,應該對他們耐心細心一些,“醫生最大的敵人是冷漠,最有效的處方是愛。”除了關照患者的心理健康,馬玙還會從其他細節處關照患者。時至今日,馬玙的病例書寫依然規範整齊,她說:“來找我的患者很多都是外地來的,他們可能只在我這裡看一次病,以後還會去其他醫院,我把病例書寫整齊一點,患者能了解自己的情況,下次再找其他大夫看病時也方便大夫問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結核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結核病耐葯問題突出,我國仍是全球高負擔國家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新髮結核病患者人數佔全球8.4%,位列全球第三;我國利福平耐葯結核的負擔佔全球14%,位列全球第二;我國結核病患者死亡人數3.1萬,首次降至30個高負擔國家的末位。終結結核病依然需要眾多像馬玙這樣長期致力於此的“防癆人”。

醫學的進步離不開一代代醫生的傳承與探索。多年來,馬玙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還和其他導師聯合培養了很多碩士和博士。如今,她的很多學生已經成為全國各大醫院結核專業領域的骨幹和學科帶頭人,而年輕的醫生們似乎也都得到了她的真傳,對患者細緻又耐心。每當說起這些時,馬玙總會滿面春風、無限欣慰。

END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北京日報》

作者:劉建華

編輯:趙狄娜

審校:龔紫陌

視覺:龍昊

關注“科學強國”是你今天做出的最棒決定!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今日小暑│來北緯25度的黔西南,赴一場清涼之約~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來北緯25度的黔西南,赴一場清涼之約~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日我們迎來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 暑標誌着盛夏正式登場在這驕陽似火的時節如果你渴望尋得一處清涼之地那就來北緯25度的黔西南吧這裡將為你開啟一場別樣的夏日之旅~ 萬峰林 鄧忠勝 攝清涼山水,自然饋贈萬峰林是不可錯過的打卡地。2萬多座秀美俊朗的奇峰綿延千里,山峰與碧綠的稻田相互映襯,...
骨折想恢復快?餐桌上的這些食物可得安排上 - 天天要聞

骨折想恢復快?餐桌上的這些食物可得安排上

骨折後,身體就像進入了一場“修復工程”,而食物就是這場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建材”。想要骨頭快點長好,讓身體早日恢復活力,吃對食物至關重要。不同的食物能為身體提供不同的營養支持,幫助骨骼修復和身體機能恢復。
讓代謝“火”起來,躺着也能悄悄變瘦啦 - 天天要聞

讓代謝“火”起來,躺着也能悄悄變瘦啦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吃得不多,體重卻不見下降,甚至還在悄悄上漲。其實,這很可能和新陳代謝的速度有關。新陳代謝就像身體里的一台“發動機”,發動機轉得快,消耗的能量就多,自然更容易保持好身材。那麼,怎樣才能加快新陳代謝,讓瘦身之路更順暢
仁心映耄耋·德善暖失獨!中醫義診走進各個社區 - 天天要聞

仁心映耄耋·德善暖失獨!中醫義診走進各個社區

近日,谷醫堂中醫館的“善良文化進社區”在長沙多個社區持續進行。從保利城·鷺庄到中建·嘉和城,再到雨花家園社區,谷醫堂人身體力行,以專業醫術與赤誠關懷,為社區高齡老人送去健康守護與暖心陪伴。仁心叩響家門,健康守護零距離。
初發高血壓要不要長期服藥,我的抗壓十年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初發高血壓要不要長期服藥,我的抗壓十年給出答案

早晨監測血壓122/74,心率68,忽然想到一個粉絲給我的留言:初發高血壓要不要長期服藥?我53歲那年因擔任一項壓力比較大的工作,忽然血壓高了起來,高的很嚇人,不急不嚷還要150/100,稍微遇到急人急事,嚯一下170/120,關鍵是頭巨痛
每天早餐加一物,全身炎症、癌症風險都降低! - 天天要聞

每天早餐加一物,全身炎症、癌症風險都降低!

提到“核桃”,很多人都認為吃核桃補腦,但也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2025年2月,雷丁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食物與功能》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早餐中加點核桃,可以對記憶有延遲保護作用,並改善大腦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