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朋友說董主任看眼睛看的好,我就帶着父親過來了。”李女士說,一個普通的門診日,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白內障屈光中心董永孝所在的眼科專家門診外坐着一排等待叫號的患者,有些患者是機緣巧合下掛了董永孝的門診,有些患者則是慕名而來,李女士便是後者。

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比喻使患者悉知病情
“我父親一個眼睛的晶體脫落了,在醫院的朋友說董醫生看眼睛好,我們就找董醫生做了手術,這次是來複查的。”李女士說。她與父親一大早從涇陽坐車出發,倒了兩次車後趕在9點到了醫院,“手術效果挺好的。”李女士的父親說。
隨後記者便跟着李女士及其父親一起進去看病,董永孝正在為上一位病人診斷,“你這個病有點嚴重,好比6個台階就掉進水裡了,你現在已經到3個多了,需要重視起來了……”董永孝告訴病人。在診斷時,董永孝類似的比喻很多,“這都是為了讓患者通俗易懂的理解自己的病情。”董永孝說。

董永孝的診斷方式不僅止於此,來一個患者,他會先看患者的資料,而後查看患者眼睛的情況,隨後告訴患者診斷的結果,並為其講解病因及治療方案,他講解的條理非常清晰,對患者的疑問也耐心的一一解答,再加上他通俗的語言及比喻,就使每個患者都能悉知自己的病情,“行,行,我明白了”、“謝謝醫生”……這都是對他診斷方式的認可。遇見較嚴重的患者,他會開導病人,遇見年齡大一點的患者,他會自覺的放大音量,也會轉換語氣……這些小細節可能是他收穫業內好評的原因之一,但更多的則是他過硬的專業技術。

為做好手術用豬眼睛練習
據了解,董永孝從事眼科工作19年,收治患者2萬餘人次,手術1.5萬餘台次,讓許多瀕臨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同時從事科研、教學、下鄉義診,為咸陽市眼科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但這些成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董永孝告訴記者,眼科較其他科室更精細一些,“就像修手錶一樣。”董永孝說,所以他最初開始做手術的速度很慢,“剛開始會來來回回的走一些不必走的路,感覺跟我搭班的助手都要‘睡’着了。”董永孝說,在保證手術成功的前提下,為了讓自己更加熟練,更節省時間,他便開始利用下班時間練習。

在前輩們的建議下,他便開始去附近賣豬肉的地方買豬眼睛,之後便利用下班時間用豬眼睛練習,長此以往便與賣肉人相熟了,“熟了之後他會在第一時間通知你,因為豬眼睛不能放太久。”董永孝說。用豬眼睛練習也是階段性的,董永孝會針對不同時期遇見的問題進行練習,“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摸索,不斷的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董永孝說。

為讓患者看到兒子的模樣,冒着風險進行手術
漸漸的,他的技術越來越嫻熟,也遇到了許多令他印象深刻的患者,董永孝回憶到,曾經有一位肝硬化的老人,整個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當時患者眼睛是白內障,基本看不到了,在生命垂危之際,患者及家屬想要做白內障手術,“因為患者與兒子許多年沒見了,患者想看看兒子什麼樣子。”董永孝說。
為了滿足患者的願望,他們便與其他科室會診,會診後覺得風險太大,“即使眼睛手術成功,老人之後也會撒手人寰,手術萬一出現情況,可能都活不了本能活夠的時間。”董永孝說,將此想法告訴家屬後,家屬們給予了醫生充分的信任,請求他們進行手術,最後手術也成功了,老人如願的看到了兒子的模樣,“當時我們有信心能做好手術,但心裡還是覺得有風險,是家屬的理解讓我們更有信心完成手術。”董永孝說,經此一事,讓董永孝覺得醫生這個職業雖辛苦,但值得,而且手術成功帶來的成就感是沒有什麼能夠比擬的。

自2013年從醫至今,他遇到過許多相似的時刻,比如,他曾讓每年都在辦殘疾人症的患者不再被稱為殘疾人;在剛從醫工資很少時,花費了工資的1/4為一名患者墊付了醫藥費……這種種無不體現出醫者仁心的高尚品質,從醫19年,他也一直用實際行動演繹着這四個意義非凡的字。
華商報記者 楊寧 編輯 牛佩瑤 武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