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身處於從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期,內心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探索。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表現出叛逆的行為,讓許多家長感到頭疼和無助。
但是,我們不能認為這些孩子不明事理,相反,他們的思維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只是他們需要一種更加溫和、理解和支持的方式來指導他們。
五一的時候,我和表姐一起帶着孩子聚會,聽到了一個讓我們都深受感動的故事。表姐的女兒樂樂今年上初一。
樂樂告訴我們,她的班主任非常好。
“怎麼個好法?”我很好奇。
“她非常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樂樂說,“她會關注每個人的情況,關注到很多細節,比如說話不能帶髒字,要雙手接別人遞過來的東西。她會主動找那些遇到煩惱的同學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這讓樂樂覺得非常溫暖和安心。
樂樂的媽媽也給我們講了一個例子,樂樂和鄰班一個男生關係比較好,其實他們之間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但鄰班的班主任卻如臨大敵,還告訴了樂樂的班主任。
然而,樂樂的班主任並沒有大驚小怪,反而很平靜地問清了情況,並告訴樂樂,這很正常,不用擔心。
這讓樂樂和她的媽媽非常感激和欽佩。
這個故事讓我和孩子都被深深觸動了。
這位班主任並沒有只是把學生當成簡單的學習工具,而是真正地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讓學生在安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
這次聊天,對我來說是很驚喜的收穫。
因為關於學習和做人這件事,我之前也和孩子聊過。
對於學生時代的孩子,學習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為我們提供了知識和技能的基礎。然而,一個完整的個體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還需要一種良好的人格。
如果我們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認為學習好就代表着全部,我們很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冷漠、自私,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而作為家長,每次和孩子聊這麼方面話題的時候,她總是表現的有點反感抵觸,認為我是學生,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其他的和我無關。
所以,單純的說教並不足以讓孩子理解這些觀點。相反,我們需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尋找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其他方面的比學習更重要的東西。
通過這次聊天,孩子也發現,原來真的有和爸爸媽媽一樣想法的人,認為良好的人格更重要,這個人還是老師。
我想,當孩子有了這樣的發現和思考,可能對我們講的道理就會少一些抵觸,多一些理解。
這讓我想到了育兒另一思路:藉助第三方的力量。
我們往往喜歡以道理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聽從我們的指導,走上一條明智的道路。
然而,這種方式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孩子們會感到被束縛和限制,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甚至對家長產生厭惡和反感。
這時候,我們需要換一種思路,採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來與孩子溝通:藉助第三方的力量。
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孩子信任的老師、優秀的同學、有威嚴的長輩、事業有成的前輩等等。
出於孩子對他們的敬重和信服,他們可以和孩子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到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原因,並幫助孩子制定更加合理的目標和計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扮演一個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和理解,從而得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比如說,我們可以參與孩子的生活,與他們一起做飯、看電影、玩遊戲等,增強互動和溝通。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愛和陪伴,讓他們有一個更加舒適和自在的成長環境。
總之,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加理解和支持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成長。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講道理,而是要通過藉助他人的幫助、增強互動和溝通等方式來建立更加良好的關係,從而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加成熟和自信的人。
聲明:本站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