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時間:2022年11月28日
採訪地點:常州市德安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心理諮詢師:周潔
案例摘要:探討完美主義與強迫症的關係以及完美主義的正確打開方式
——手術室內,無影燈下。
小艾安靜地躺在手術台上,等待新一輪的完美蛻變。她是外人眼中光鮮靚麗的美女,落在自己眼中卻處處都有問題:臉蛋要再小一點,眼睛要再大一點,鼻樑要再挺一點,額頭要再飽滿一點,腰肢要再纖細一點……她知道追求美的盡頭是變得更美,卻不知道整容的盡頭在哪裡。
——面試現場,兩方對弈。
面試官拋出了一個問題:“請問你有什麼缺點?”小園幾乎不假思索:“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做事標準和要求很高……”。現如今,完美主義似乎成了面試“缺點題”最好的擋箭牌,大家普遍認為追求完美的人嚴謹自律,更有上進心,更加優秀。入職後的小園工作確實認真,但做事過於思前想後,躊躇不前,工作效率低,經常拖延,和大家想象中的“完美員工”相去甚遠。
——追求完美,錯了嗎?
Perfectionist
完美主義≠強迫症
約翰·辛德勒醫生在《病由心生》里表達了對完美主義的一個認識:“完美主義者表面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充滿了自卑。因為他們總是關注缺點,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這個世界。”自卑與自負矛盾地糾纏在一起,將完美主義者分裂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恐懼,恐懼出錯,表現出“不完美焦慮”;另外一部分是自大,希望自己能夠達到無可指責的完美狀態。
而強迫症患者渴望通過強迫性的行為來掌控自己和外部世界,以避免不幸發生時所帶來的失控和痛苦,其核心是控制與失控。弗洛伊德認為,強迫行為是為了防禦內心骯髒和罪惡的衝動。比如一個銀行職員明知道不必要,卻無法控制反覆數錢的行為,表面的原因可能是怕自己數錯錢,給銀行造成損失,實際上他可能是在防禦自己想把錢據為己有的罪惡念頭。在數錢的過程中,他象徵性地佔有了這些錢,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同時,強迫性數錢帶來的痛苦,也懲罰了他腦中罪惡的想法。
雖然大量的來訪案例顯示,強迫症患者通常具有明顯的追求完美傾向,很多完美主義者也會表現出各種強迫行為,但完美主義並不等於強迫症。只有當對這些強迫行為對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困擾,充分泛化和變形才達到“症”的程度。而有以下兩個特徵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強迫症影響:一是過度追求完美。他們忽略了追求完美與達到完美之間的巨大差異,一旦偏執於達到完美狀態,便會陷入自我束縛,人格力量也變得矛盾起來。二是較高的期望和不匹配的能力。追求完美並非是強者的專屬,但期望和現實如果差距過大,內心世界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不確定感與強迫感隨之增強。
Perfectionist
完美主義的正確打開方式
追求完美並不是處女座的專屬,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對追求完美的最好詮釋。每個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傾向,只不過受原生家庭、成長經歷、自身發展等因素,會停留在不同的需求層面,或者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受到巨大挫折,不得不暫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追求完美並沒有錯,但如果過度追求完美或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則可能導致強迫行為和不良影響,比如:
01
為了避免出錯而抗拒原創性工作,只習慣例行公事,久而久之會喪失創新創造能力;
02
追求與自己能力差距過大的目標和要求,導致經常受挫,情緒低落,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
03
做事前設想過多,總想要做成驚世之作,總想等全部準備好再開始行動,對細枝末節也左思右想、偏離主題,遲遲無法實踐;
04
完成一項工作後,始終覺得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過度追求完美,於是又開始反覆推敲,遲遲無法上交,拖慢進度,甚至失去時效,喪失價值;
05
習慣於嚴格要求自己後,也會不自覺地對他人求全責備,人際關係受到很大考驗,交友難度直線上升。
因此,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可以把握兩個限制: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時間
一是把追求完美限制在個人能力範圍內
追求完美是一種態度,但完美的標準卻因人而異。並非只有莫扎特的音樂才是絕對標杆,寶寶咿呀稚嫩的歌聲也能讓媽媽欣然落淚;不是只有米其林大廚做的才叫美味,爸爸精心烹飪的飯菜也堪稱絕味。追求完美不需要和他人較勁,只要不斷突破自我能力局限,做到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最好,便是屬於自我的完美。
二是把追求完美限制在自身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如果我們把追求完美也套用到別人身上,或者要求他人和我們一起追求完美,就等同於強行將他人同類化,沒有人喜歡這樣的感覺,我們也沒有這樣做的權力。另外,和諧的關係本身也是完美的一部分,應當把追求完美局限在自身,避免牽扯到他人或關係中。
努力追求完美,但不要強求完美。正如《傅雷家書》中所探討的那樣:完美與生動總是衝突的,藝術沒有完美,人生也沒有完美,惟其如此,才需要我們日以繼夜,終身地追求和苦練。
/
周潔
/
國家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師。2012年畢業於溫州醫科大學應用心理學。2019年參加中美瀟湘精神心理高峰論壇。2012年至今一直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對青少年以及青年的各類情緒行為問題有着較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主攻方向:家庭治療,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沙盤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擅長抑鬱症,焦慮、強迫、恐怖等神經症,睡眠障礙,個人自我成長體驗,情感婚姻,各類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