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不過是長得比較大的孩子。”
——德萊頓
一直以來,人們都會有一定的“數字情結”,有時候也會被數字定義。
年齡也會通過數字呈現,二十不惑、三十而立......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年齡「焦慮」的。
你都30歲了,還不結婚?
對不起,我們這裡招聘年齡限制35歲以下
.....
當外界對年齡進行普遍定義,人們都會不自覺代入進去。並且,年齡焦慮這個話題,是不分男女的。
分享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玲玲(名字經過處理)大學畢業後就投入工作中,那段時間沒有考慮過婚姻問題,但是家庭成長環境告訴她:女孩子30歲前沒結婚就是有問題的。剛好,她30歲了,每次回到老家,面臨的都是催婚問題,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玲玲工作時出現精神恍惚癥狀,晚上還伴隨着失眠多夢,漸漸地玲玲開始懷疑自己一直單身是不是自身有問題。在心理測評之後,量表顯示她存在中度焦慮。
在接待的眾多來訪者中,這種年齡焦慮問題不勝枚舉。
年齡焦慮的出現並不是偶然,從自身角度的出發,因為年齡是不可逆的,身體上的痕迹會不時提醒你。從外界而言,這些原因佔比較高:
1️⃣ 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及職場發展前景(年齡要求)
2️⃣ 個人及家庭的經濟收入(存款)
3️⃣ 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狀況(疾病)
4️⃣ 家庭成員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等)
人生有很多分水嶺,在當今社會渲染下,中年似乎成為了一場危機。
中年危機:本來就是偽命題
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一詞源起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國際心理學雜誌》1965年)。生命在兩個重要時期建立的內在系統幫助人們保持20-25年充滿自信、激情、創造力的生活,青春期(12-18歲)形成的進取的自我感、友情、價值觀、審美情趣與社會認同,成年期(18-25歲)形成積極的世界觀、社會責任、愛情、成就慾望、事業心……。到了中年(35-50)人開始清醒認識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迴避性,死亡意識把一切生活與追求變得無意義,並激發了一種強烈的內在焦慮與恐慌。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趨向於認為,人生可分為8個階段(❶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❷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❸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❹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❺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❻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❼成年期(40~65歲):生育對自我專註的衝突、❽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每個階段的順利通過是導致健康和下一階段順利的基礎,如青春期(12~18歲)要解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成年期(40~65歲)主要要解決生育對自我專註的衝突。也就是說,順利度過自我同一性時期後,成年人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早年《南方都市報》曾經做過一項關於焦慮群體的調查,調查顯示“年齡焦慮”現象的群體集中在30歲--35歲年齡段(佔比34.03%)和25歲--30歲年齡段(佔比26.88%)。
中年為什麼是一場危機呢?
外界種種話題都在大肆渲染30歲以上是中年這個概念,其實這是職業環境和社會現狀的雙重效果,職場上平均就業年齡在22歲左右,經過6、7年的發展,職業已經發展到成熟時期。30歲,你該怎麼樣,你不該怎麼樣,社會也在給這個年齡貼標籤。步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年,也會被危機“綁架”,與其說是危機,不如說是一道道難題在這個階段湧現,但是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去平息這場自認為或被人定義的“災難”。
其實中年危機或許是個偽命題,這個概念的流行,很可能在於我們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都貼上了它的標籤。被禁錮在這場虛擬危機中,把「渡劫」看得尤為重要。其實沒什麼必要。
年齡:帶給的是焦慮還是勇氣?
前幾天,看到微博熱搜#年齡帶給你的是焦慮還是勇氣#這個話題,作為一個二選一的話題,其實前一半可能是大多數人面臨的問題,後一半是我們需要剖開這個話題,深入探討的 。
很久之前有個來訪者,已經年過45,因為疫情,在外地原本紅火的生意也日漸蕭條。消沉了一段時間,這段時光十分煎熬,身邊的“嘲笑聲”不絕於耳,尤其是在晚上,內心的聲音更大。他想重新開始,但是很多人勸他現在年齡大了,不適合折騰了,但是來訪者有很強的自救意識,在焦慮中鼓起勇氣,最後選擇轉行。前段時間,他還發微信給我們分享他近期的好事。
這樣看來,我們焦慮的不是年齡,而是年齡背後的“責任”。
年齡,更或者說是背後的附加問題,是人從呱呱墜地到歸於塵埃都需要面對的。如果這個問題佔了你一段時間的大多數,可能就會演變成焦慮。
之前說到,每個人都會經歷焦慮問題,而焦慮本身並不是病,很多情況下有些心理上的疾病是為了擺脫焦慮所做的掙扎導致的。適當的焦慮對人是一種保護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面。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被年齡絆住了腳步,而是因為我們缺失了一份一直向前的決心和勇氣。出生並不是唯一的起點,每個時刻,決定去做一件事,開始就是起點。
年齡帶來的不只是歲月,還有時間的沉浮。只是這種沉浮,需要勇氣去面對罷了。所以,年齡會帶來焦慮,也會帶來應付焦慮的勇氣,只是重在選擇。
焦慮:只是你破壞了年齡的節奏
這裡要說一下年齡和成熟的關係: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成長節奏,有些人的成長是隨大流式的,有的人成熟很早,有些人晚,還有些人一直到生命盡頭都沒有成熟。
而真正的成熟是什麼?
有一個事實很殘酷:成熟和年齡和經歷無關。成熟並不是後天積累的。那些成熟的人,在嬰幼兒期和童年期就已經奠定了成熟的基礎。
自體心理學認為:生命早期體驗到回應性的環境是嬰兒正常的初始體驗,這個體驗成為自體健康的關鍵。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看他的自我功能是否穩定,社會功能是否良好和親密關係是否穩固。
盲目的追求成熟,就會產生一定焦慮。如果要追求成熟,就必須拋開「年齡」這個話題,打破它,從頭開始構建成熟的基礎。
年齡有自己的節奏感,什麼是一個年齡該做的事?什麼又是不該做的呢?
答案是: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的年齡不應該被定義。每一個看似固定的人生階段,都有不一樣的風景。
就如安娜-瑪麗-摩西“奶奶”所說:人生從來沒有太晚的開始。人生隨時可以重來。找到自己的節奏感,把年齡分成天、分鐘來看。後一分鐘的事情,有有一分鐘的解決辦法。
打破年齡焦慮,勇敢面對現在的自己
真正去打破年齡焦慮的時候,並不容易。難就難在它需要重新認識自我,把自己的人生捋清楚。
首先,無論你處於什麼年齡,都不要被PUA。
任何時候,自己的人生都是有價值的,不需要被人來證實,不需要捆綁在別人身上。我不是誰的妻子,我不是誰的附屬,我就是我。
最重要的是要正視焦慮,考量焦慮。焦慮是有正向作用,它讓我們發現問題,所以要正視它。
年齡焦慮說到底是對當下關係處理不當及對未來的恐懼,面對年齡焦慮就是要“直面慘淡”,說服自己。
年齡焦慮也是焦慮問題的其中之一,焦慮是永無止境的,緩解焦慮就是:活在當下、做在當下。
最後,希望永遠把選擇權留給自己。到了某個年齡,其實只是生命走到了那裡,而選擇還在繼續。
“30歲可以不結婚嗎?”
“35歲還可以轉行嗎?”
“60歲我還可以追求另一半嗎?”
......
這個階段的迷茫,只是自己在設限或者被定義。沒有勇氣去打破這些限制,自己漸漸在丟失選擇權。當自己想做的事被年齡限制時,就把這個限制條件劃掉,因為它並不是必要條件。
寫在最後:
年齡這棵樹,一直在生長,焦慮的枝丫只是想成長到可以吸收陽光。
焦慮不可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它往哪一面生長。
把年齡看作一段時光,一個生命的計時器,而人生的賽道卻在另一邊,能把這一段時光過好,處理好關係,接納自己,明天出發、後天出發,有什麼不一樣呢?
如果說年齡是長度不可逆,那就擴展寬度!希望都可以在喜歡的事情上,變成“成熟”的自己。
來源《焦慮症和恐懼症》艾倫·T.貝克/加里·埃默里/魯斯·L.格林伯格著,部分資料源於網絡,侵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