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2022年10月15日12:12:13 心理 1520

影視劇中神乎其神的犯罪側寫專家,在現實中也能走進現場就猜出犯人的樣子嗎?


1956 年12月2日晚7點55分,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派拉蒙影院發生爆炸,近1500名觀眾奔逃四散。
● 50年代的派拉蒙劇院

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這不是恐怖第一次降臨紐約。此前幾年裡,當地的圖書館、火車站、公交車站、電話亭、音樂廳、電影院等各種場所,已發生過20多起類似的炸彈襲擊。

● 從左至右,隨時間推移,“炸彈狂人”的管制彈藥越來越兇險。

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製造這些案件的是同一個人。他除了投炸彈外,還以“F.P.”的筆名到處投遞恐嚇信,被警方和公眾稱為“炸彈狂人”(the mad bomber)。


● 部分投炸彈地點標記,最初兩處均為愛迪生公司

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炸彈狂人”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給警局的信:“戰爭期間我不會再扔炸彈,這是出於我的愛國心。但總有一天,我要讓愛迪生公司遭到報應。”


危機面前,紐約警方的調查卻陷入了僵局。雖然警察局成立了“爆炸偵查組”,動員了各區350名執法長官、以及他們手下近23000名警官參與調查,但還是無法查明炸彈狂人的身份,只能認定此人與愛迪生公司有仇。

當時的愛迪生吞併了近30家電力公司,分散在各處的前員工檔案和投訴信件不計其數,人工尋找面目全無的“炸彈狂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無奈之下,警隊內部有人建議犯罪實驗室負責人霍華德·芬尼(Howard Finney),不妨諮詢一下精神病學家詹姆斯·布魯塞爾(James Brussel)。雖然警方並無這樣的先例,但一籌莫展的芬尼顧不得細想,還是決定去碰碰運氣。
當時大概沒有人能想到,對這起案件的諮詢將成為刑偵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實踐。其代表的破案方法,直到今天還在刺激着人們的靈感和想象力。


在紐約警隊中,布魯塞爾本來就因博學而小有名氣。
除了作為精神病學家職業,他還擔任紐約精神衛生所的執行助理,負責分析和診治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布魯塞爾還業餘分析過梵高、狄更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推測他們的個性特點。

● 布魯塞爾(圖左)在為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供心理評估服務

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不過,在罪案中諮詢精神病學家的意見,不但對警方來說是無奈之舉,連布魯塞爾本人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以前分析的都是眼前的活人,現在分析一個影子?”
但查看過幾封“炸彈狂”寫的恐嚇信後,布魯塞爾卻真的有了一些想法。經過 4 個小時的分析,他為警方列出了炸彈狂人可能具有的10個特徵,並提供了行動建議:
1. 男性
2. 勻稱,中等身材,不胖不瘦
3. 中年人,45歲或更老
4. 至少上過兩年高中,有金屬製造和電工方面的技能
5 外觀整潔,看上去禮貌得體,實則狂妄自大,古板固執,是個偏執狂
6. 獨來獨往,沒朋友,沒結婚,很可能是處男——「我打賭他都沒親過女孩」
7. 和年長的女性親屬同住
8. 斯拉夫裔,天主教徒,定期去教會
9. 住在康涅狄格州
10. 患心臟病


行動建議:公布以上描述,由於猜測可能出錯,炸彈狂人看到後可能會無法忍受,而主動暴露信息——他希望自己為人所知。
此外,在來訪的警方人員準備告辭時,他還叫住他們,補充了最後一條判斷:“等你抓到他時,我敢肯定,他穿的會是雙排扣西裝,而且扣得嚴嚴實實。”

● 布魯塞爾所著的《一位犯罪精神病學家的案例手冊》於1968年出版,收錄的第一個案例就是對“炸彈狂人”的分析。

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可想而知,這種看起來近乎水晶球巫術的判斷方式,與當時警方主要通過直觀的人證物證破案的做法大相徑庭,他們對布魯塞爾分析的第一反應也絕非信服。


1957年1月,炸彈狂人終於落網。警方發現,布魯塞爾的猜測幾乎全部命中——作案者喬治·梅特斯基(George Metskey)是個整潔得體、中等身材的斯拉夫裔中年人,來自康涅狄格州,未婚,與兩位姐姐同住,曾經做過電工。
尤為驚人的是,他確實穿着雙排扣西裝。


● 喬治·梅特斯基,是愛迪生分公司的一名前員工,1931年因工傷帶薪休假一段時間後,遭以“消極怠工”開除。梅特斯基認為工傷導致他患上肺結核病,多次向愛迪生公司索賠無果,1936年向勞動保障局的申訴也以失敗告終。恐嚇信上的筆名F.P.是Fair Play的首字母縮寫:公平玩法。

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布魯塞爾這種在常人看來如有神通的精確分析,使他被當時的媒體譽為“沙發上的福爾摩斯”。
他是怎樣推測出這些特徵的?
首先,他根據恐嚇信的內容,以及投彈地點擴散的規律,發現炸彈狂人非常符合偏執狂的診斷標準,而偏執狂具有緩慢而持續加重的被害妄想,一般要在30歲之後才會極度惡化。炸彈狂人1940年第一次作案時病情已相當嚴重,如今16年過去,保守估計年齡應在45歲以上。
此外,這類精神病人大多身材勻稱,炸彈狂人有85%的可能符合這一特徵;恐嚇信上的字跡規整乾淨、幾乎沒有塗改,這種習慣會偏執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整潔得體、待人禮貌、遵守規則等。
而且,偏執狂疑心重,總擔心別人迫害自己,因此很可能獨來獨往,沒有伴侶和朋友。
其他的準確分析,則來自布魯塞爾識人斷物的豐富經驗:
1. 炸彈狂人的信中從不使用口語,英文表達老套,這說明他可能是移民,或在非英語母語的社區中長大;
2. 炸彈狂人同時使用炸彈和刀具,二者都是斯拉夫人的慣用武器,因此他可能是斯拉夫裔,也就很可能是天主教徒;
3. 恐嚇信全部來自紐約和威斯特徹斯特,而多疑的偏執狂不是從居住地直接寄信,如果他確是斯拉夫裔,則來自紐約和威斯特徹斯特附近最大的斯拉夫聚居地——康涅狄格州——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 梅特斯基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沃特伯里,在中途的韋斯特徹斯特或目的地紐約投遞恐嚇信。

犯罪心理學----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4.“炸彈狂人”在信中表示自己長期受到病痛折磨,當時最普遍的慢性疾病是心臟病、癌症和肺結核。十幾年下來,癌症的存活希望不大,而肺結核早在1950年代初即可藥物治癒,布魯塞爾因此推測炸彈狂人患有心臟病——這一點他猜錯了,作案者患的是肺結核,只不過被妄想和仇恨沖昏頭腦的偏執狂,有多大可能樂意讓醫院治好他的病呢?
5. 最玄的“雙排扣西服”,則是出於布魯塞爾腦海中浮現的想象畫面:一個謹小慎微、穿雙排扣西服的中年男人。他認為這個形象有合理的根據:偏執狂保守謹慎,流行的着裝總要等到過時之後,他才願意嘗試,雙排扣西裝正是這樣一種選擇。

● 通過上述的故事,我們了解到,所有分析都是有着能夠究其本源的地方,分析者將自己代入犯罪者本身,去思考當下情境中所產生各類行為的原因:

1、首先:我做了什麼(現狀)

2、其次:這麼做能給我帶來什麼(目的)

3、然後:做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行為動作)

且隨着調查的深入,是能在人物行為中發現細節,並進行分析的:

例如故事中“炸彈狂人”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給警局寫信,警探通過文字工整度,語法排列方式,給到初步的判定結論:

炸彈狂人的信中從不使用口語,英文表達老套,這說明他可能是移民,或在非英語母語的社區中長大,對愛迪生公司抱有敵意,可能是被開除員工,或者因公司緣由利益受損人士。

這些是因為被調查人的行為動作透露出了更多信息,而引導分析師從上面挖取蛛絲馬跡,幫助破案。當然,至於為什麼會這麼分析,分析的是否準確,這就要歸納到專項領域的學習和大量經驗的積累。

但洞察人心這件事,從古至今就一直是一門技術活。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