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情緒療法的創始人Albert Ellis曾說過:
“引發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誘發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誘發事件的認知和態度。”我們總是將事件過度得負面解讀甚至災難化,這才是導致我們負面情緒的罪魁禍首。心理學學者Bar-Haim及其團隊基於之前的認知模型,提出了焦慮的認知理論,根據該理論,有焦慮和抑鬱的人群有負面注意力偏差 (negative attentional bias)。注意偏差 (attentional bias) 是指在信息處理過程中,有選擇地將注意力分配到積極或消極信息上的傾向(Karin. Mogg & Bradley, 2016)。
大腦每時每刻的信息處理量非常有限,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天生優先關注周圍環境中的負面信息。負面新聞也往往會傳播更快,如民間俗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一個相對安逸的環境中,我們也總是會更多關注“動態、變化、危險、問題“等關鍵詞,對生活中“靜態、平和、美好“等選擇性忽略,這就是關於負面注意力偏差。
負面注意力偏差與焦慮
認知理論表明,將注意力放到負面的事物上的傾向,即負面注意力偏差(Negative attentional bias),這種傾向也和焦慮癥狀的發展和維持有關(Bar-Haim, Lamy, Pergamin, Bakermans-Kranenburg, & van Ijzendoorn, 2007; Beck & Clark, 1997)。在臨床和非臨床人群中,研究清楚地證明了負面注意力偏差與焦慮之間的關聯; 高焦慮個體比起健康焦慮個體,表現出更強的負面注意偏差(Dong, De Beuckelaer, Yu, & Zhou, 2017)。 而負面注意偏差與焦慮或抑鬱之間的這種關係最有可能是雙向的(Van Bockstaele et al., 2014)。意思是焦慮癥狀會使我們對負面事物的有過高注意力,而負面注意偏差也會導致更高的焦慮(Liu, Shen, & Li, 2019)。而較高水平的負面注意偏差會使焦慮長期處於較高水平(Ho,2018)。過度關注負面,會讓我們失去了對好事的感知能力,帶來許多壞影響。首先會讓我們自身產生自卑心理,其次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會逐漸忽略對方優點,變成一個愛挑刺的“杠精",最後過度關注社會負面新聞,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中鋪天蓋地的負面信息甚至會讓我們產生群體性創傷後應激障礙。那麼,我們如何應對這種負面注意偏差呢?下一期我們會講訴如何運用正面注意力偏差來有意識得選擇我們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