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即各種條件的聚合,這種聚合是動態的,也就是說要保證生命的存續,必須要保證生命所需的各種要素和條件的供應,即滿足各種生理與心理的需要,一旦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那麼生命輕者就會煩惱痛苦,重者就會生病和死亡。
生理需要就是吃喝拉撒睡,心理需要就是一般所說的安全感、接納與認可以及愛的需要。
所以,一切心理疾病,本質上都是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抑鬱症自然也是如此,只不過其他心理疾病,諸如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等,都是心理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而導致個體處於一種應激狀態,抑鬱症是個體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中,身心能量被大量消耗但是得不到補充,從而使個體處於一種低能量甚至能量耗竭的狀態,我們從抑鬱症的臨床癥狀就可以看出來,整個能量非常低。
例如很多抑鬱症患者,缺乏安全感、缺愛或者自卑。關鍵是為啥心理需要就得不到滿足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個體滿足需要的方式是無效的,我們舉一個自卑導致抑鬱症的案例。
一位男士,因為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而得了抑鬱症。他去參加同學聚會之前,本來覺得自己應該比同學們混的好,但是一去了卻發現,同學們一個個都混的風生水起,做公務員的,做生意的,似乎都比自己強,他就感覺大深受打擊,非常失落,當天回去之後就得了一場重感冒,從此就抑鬱了。
這就是自卑導致的抑鬱症,因為他把價值感建立在“比別人強”的基礎上,實際上就是依賴外在的認可,但是作為成年人,任何依賴都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完全行不通的,因為小孩子依賴是因為有養育者,成年人是必須要靠自己的,因為沒有誰再可以讓你依賴,即使有也是無常的,很容易發生變化,並不可靠,但是這位男士依然在依賴外界的認可,而沒有學會自我認可,所以在面對出現別人比他強,也沒人認可他的時候,他內心就很自卑了,就開始自我否定了,因而陷入抑鬱之中。
這種情況就是一種執着,即執着需要的滿足方式,這位男士依然執着於依賴別人和外界來滿足需要,這就是無效行為,當然他會這樣執着,也是因為在其生命發展處於依賴階段時,其養育者並沒有無條件接納認可他,而是經常性地否定他,尤其是經常拿他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導致他“接納認可”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心理發展就停留在了依賴階段,形成執着。
那麼,這位男士要想走出抑鬱,就必須要破除“依賴性”滿足方式的執着,不再與別人作比較,而是自我接納認可,這樣“接納認可”的需要就得到滿足了,抑鬱自然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