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盡江流,《文藝心理學》-美感與藝術的分類,莫將知見妄疏親

2022年08月31日23:53:27 心理 1795

不盡江流,《文藝心理學》-美感與藝術的分類,莫將知見妄疏親 - 天天要聞

不盡江流,行書、白文印

.

克羅齊已經指出美都起於“形象的直覺”,但他卻錯誤地認為直覺是不可分的心理活動,進而認為藝術是不可分類的。這顯然違背客觀的事實:首先,美的直覺本身,是感官與人體神經系統的美感體驗,是一種感性的對比感受,因而是複雜多變且沒有固定標準的。這也是我們每一次感受同一事物,獲得的美感與感受都有些微的差異,更不用提激發喜怒哀樂的情緒感受了。

其次,客觀世界的事物與藝術品是無限豐富多變的,不論是蒼松雄鷹,還是翠柳黃鶯,或者喜劇、悲劇、抒情、敘事,並沒有完全一致的存在。從這些豐富多變的事物與藝術品,引發而出的“形象直覺”或說是審美感受,自然也就更加豐富多變。分類是人們面對多變的世界的一種認知方法,通過對相似與相近的事物的歸類整理,可以解決有限思維能力與無限豐富事實之間的矛盾和困境。

姑且不論直覺是否可分,即使直覺不可分,也不代表直覺的結果不可分。簡單來說,就如同同樣的碳原子,能夠形成的物質感受卻千差萬別,既有漆黑的煤炭,也有通透的鑽石。在理論認知與現實事實之間,如果出現不符與矛盾,必然是理論與認知的錯誤。這取決於理論本質上,就是對現實的分類標記和模擬過程。


.

.

.

美感顯然不止於兩種類型,但也不妨礙我們將之歸類於剛性與柔性的兩種,畢竟分辨歸類就是相對的對比認知過程,這不是重要問題。即使是剛健的雄鷹,在利爪尖喙與輕柔羽毛之間,還是有着剛性與柔性的對比,殘暴的禿鷲與小巧的雀鷹之間,也有着剛柔之別。屠格涅夫筆下的小麻雀,也有着強有力的雄偉美感。美感來源與人類感覺的感性對比特徵,是不可改變的。

區別剛性與柔性的美,有助於對美與藝術的認知分析與學習過程,這與我們區分喜劇與悲劇、散文與詩歌、律詩與古風、古典與浪漫等等是一樣的。這對於發現其中的差異,學習其中的技巧方法,協調作品的風格,都有着文獻索引般提綱挈領的作用。成為學習與實踐中參照的準繩和依據,但也僅僅是參照的背景。

最容易發生且已經被大多數人認為不可置疑的,便是將認知思考與文字結果當做事實,將本來作為工具的法令教條當做目的與不可逾越的雷池。這種誤解從言語產生的一開始便存在,所謂言出法隨的咒語便是這樣產生的。藝術家會把輔助線與草稿從完成的作品中去掉,卻很難將認知中的風格流派前人教條忘記。


.

.

.

將雄偉與秀美的美感形成原因分開來研究,就如同把高低、大小、長短、陰陽分開來研究一樣無厘頭。其結果自然是越研究越難分清楚,越研究越深陷迷惑之中。本來就是兩相對比的感性認知,彼此互相襯托相形而出的事物,雄偉必然是相對於欣賞者自身或其它事物而得出的感受,無論震驚或者高大、強壯,必然有一個被忽略了的對比物的存在。

美醜也是同樣的相對感受,雖然山雞比不了孔雀的美麗,但是和癩蛤蟆比起來,就漂亮多了。妄圖給美醜、剛柔、長短這些感性對比下一個絕對的定義和判定標準,只能是刻舟求劍竹籃打水。蒼老乾枯向上的樹榦,襯托出了向下低垂隨風舞盪的柳枝,柔美的感覺油然而生,只是我們已經忽略了柳樹的枝幹。

所謂“物理的同情”和“精神的同情”,能夠解釋一部分現象,但其本質仍然是對比與比較的感知過程。藝術與美學、文化與科技,都不能離開對比與分類的認知方式,這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工具單元,也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我們要好好運用這些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奴役拘禁;要有隨時打造新工具新法則的意識與勇氣,才能達到超脫外物的自覺。

.

.

.

.

《示紙衣道者頌》

唐 · 本寂

.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沈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瞭然無事昔時人。

.

.

.

歡迎關注公眾號:中流治印

門下走狗,李澤厚《美的歷程》讀書筆記-文質美,多少樓台煙雨中

金石有靈,羅丹《羅丹藝術論》讀書-藝術的真理追求,唐堯遂不見

妙得,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風格流派表象,一段夕陽愁

方便法門,宗白華《美學散步》-審美欣賞技巧,春在枝頭已十分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