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心理學,並不是一門簡單的學科,它涉及到了感覺與知覺、意識、學習、記憶、情緒、思維、人格、智力、行為習慣、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而這些內容在這本書中都有講到,並且這本書採用的是較為淺顯易懂的科普方式,共收錄了39項經典實驗與研究以及308幅全彩手繪插圖,相對一些大部頭來說較為容易理解,很適合作為大眾學習者了解心理學的入門讀物。
寫一件比較巧的事情吧,我昨晚就做了一場夢,夢境比較嚇人,直接把我嚇醒的那種,並且驚醒之後記憶還非常清晰,夢中的殘忍景象導致我再也無法入睡,於是我索性就開始復盤這個夢。
正如這本書中所講——夢是什麼?“夢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是在睡眠中產生的與清醒狀態相似的感覺或思維”,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並且書中描述了三種對於夢的解釋——
“無意識的慾望與衝突的表達”
“大腦睡眠時自發活動的副產物”
“白天活動的反應與延伸”
根據書中內容,我反覆思考我的夢境究竟意味着什麼,思來想去還是因為我最近看的三本書,因為書中內容描寫到了饑荒以及一些不可描述的事件,所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於是就反應在了我的夢境中。
我平常是一個不愛做夢的人,但只要我一看紀實文學或者影視作品,我就一定會夢到事件發生的情境,並且身處其中,當然夢境也會經過我大腦的再次加工變得更為恐怖,所以我只有拚命往外逃。
冷靜分析一番之後,我終於從可怕的夢境中走了出來,其實這個小事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心理學的實用性。
當然除了在我最開始寫的那些領域之外,這本書還額外提及到了應激反應與心理障礙的相關內容,事實上壓力大也屬於一種應激反應,而像我每次看紀實類作品會做噩夢這種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屬於應激反應的一種。
而應激反應也分為幾種不同的情況,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長期的應激都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變化,從而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在這裡真心建議如果日常工作與生活壓力比較大的小夥伴們可以讀一讀這本書,遇到心理狀態不好的時候要學會及時調整,不要在情緒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這本書的創作者們大多是碩士與博士在讀生,相對來說是較為年輕的創作團隊,所以他們的創作方式也更為貼近年輕人的閱讀習慣。
而閱讀下來我也發現原本略有些枯燥難懂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在這些可愛的小插畫與手寫體的小標記的調和下,也變得不那麼“煩人”了。
對於非心理學專業人士的我來說,其實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容易入門、科普性強的心理學書籍,因為理論性太強的……真的啃不動啊!(貓貓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