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什麼?情緒是指人的喜、怒、哀、樂、懼等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一種反應,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質。
情緒體現在生活方方面面,肯定的情緒能傳染影響他人,但否定的情緒也會傷害身邊的親人或者朋友。
比如你通宵複習了好幾個星期,考試卻不及格,你朋友隨隨便便就考得高分,這時你就會產生一種不想面對朋友的情緒,哪怕你明知朋友沒錯,你朋友覺得很無辜,這就是負面情緒影響別人的效果。
這些負面的情緒讓你在受到事情不如意的第一次傷害的時候,再次受到自身心理的第二次傷害,產生自己不如人,人生活得很失敗的錯覺。
那麼如何避免這樣的情緒困擾呢?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ElliS)就創立了一種名為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的一種心理治療法,簡稱RET。這種方法主要針對那種遇見生活不利的人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現象。
這種方法也稱理性情緒療法。基本人性觀認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把非理性觀念通過開導引領向理性過渡。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歡把“我喜歡=我應當;很難=沒有辦法;一些=所有;還可以=不好”這種不理性的想法會直接導致消極情緒產生。
艾利斯認為情緒困擾的人往往有以下三個特徵:
1. 絕對化的要求。可以理解為過度“理性”思考,比如“我必須要做到”、“我一定能做到”、“別人一定要那麼對我”等等,以自己的意願出發,一旦沒有,就會產生消極情緒。但是生活不會事事如意,人不會人見人愛,花也不會說開就開,萬物自然有其運轉的規律,要是不能正確認識到這個,人也就不能準確管理自己的情緒。
2. 過分概括的評價。以小否大、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有些人遇事就第一反應就是過分誇大事情的性質,比如你進去一家飯店吃飯,點的菜還沒上桌,看到周圍人少,就直言這是一家失敗的餐店,覺得自己不該那麼快就點菜,浪費時間又浪費錢,懊惱的情緒紛涌而來,還會覺得今天糟糕透了,甚至對人產生敵意。
3. 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表現為一件事沒發生或是剛發生,就已經在腦中想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後果,直接否定一件事情存在的意義,人會陷入極度的負面情緒中。這種情況有時是會發生,但是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凡事有兩面性,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也會發現好的一面,判斷事情不要太過決斷,這樣的話,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糟糕事,人會活着非常累。
合理情緒治療的核心理論是ABC理論。艾利斯認為一件事的激發事件A和情緒行為C並不是必然的因果聯繫,中間想法B的變化能影響並導致不同的結果。
ABC理論
例如開車等紅綠燈,有一位小夥子慢吞吞的在人行道前行,眼見馬上綠燈了,小夥子還在路中央磨蹭。這時你很不耐煩按喇叭,催促他行動快點,不要耽擱大家的時間;而你朋友會是另一個做法,他耐心等待,會優先想到這小夥子是不是身體不舒服,行動不便利,那這樣我等一會又如何呢?
同樣的事件,產生不同的情緒行為C,就是有中間的想法B在起作用。
人們對於一件事的態度、看法和評價是決定事情性質的直接原因。所以要改變情緒困擾的做法不是去糾結一件事為什麼這樣,因為這是生活不可避免的,有力的做法應該把注意力放到自身,想想自己為什麼要產生這樣的想法,有沒有其他的原因,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去改變情緒。
但ABC理論也有局限性。這個理論是通過改變人們的想法去改變情緒的性質,着重個人認知取向的方法,但是若是遇到一些嚴重的情緒和行為障礙的人,所能提供的幫助也是有限的,對於那種年級輕輕,智力文化水平較高的人群更有效果。
認知認知,人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根源的前提上才能從根源上改變。
最後,祝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擁有好的情緒太重要了,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開心快樂的態度才不枉來世間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