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編身邊有一位朋友小Z,跟小編吐槽了ta的情感瓶頸問題。
“我本來以為ta就是那個對的人,但是現在看來也不是了。”
“我上周找了一位命理師算八字,老師說我命里註定要晚婚,讓我不要着急。”
“去年分手後我找的那個師傅也說我不適合過早結婚,唉……可我真的不想再兜兜轉轉了。”
看到這裡,小編忍不住打斷了小Z,並委婉地告訴她,這些說辭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解決之道。
小編不禁在心中質問:晚婚?多晚才算晚婚?算命師傅除了說晚婚,有說應該怎麼應對晚婚嗎?更何況,避開問題解決辦法而只談問題的這一做法本身,就已經令小編難以接受了。
那麼,命理師在說“晚婚”一詞時,究竟在傳達什麼信息呢?算命師傅當真掌握了某種“天機”?以及當代婚戀男女在算命時展現出了怎樣的心理特點呢?玄學和心理學有何關聯?
今天小編就來粗淺地談一談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看法。(以下內容不涉及深奧的玄學知識,可放心閱讀)
“我覺得那說的就是我”
“命里晚婚”這樣的描述在算命說辭中並不少見。
以上是小編隨手百度出來的結果。
可以發現,很多人會在算命後會依然反覆討論算命的話題,以及對算命師傅說的“晚婚”有着不少困惑,所以才會在網絡上提問、尋求幫助。
但換種思路,如果師傅在算命過程中已經明確告訴了求助者ta可能晚婚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的辦法,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糾結於晚婚,甚至感到滿滿的心塞呢?
而事實上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在被算命師傅說要晚婚後,用實際結果打破了這一預測。
小編不了解八字命理的機制是什麼,也沒有考察過算命究竟具有多大可信度。
但可以試着從求助者和命理師在算命這一行為中凸顯的心理特質去做些分析。
首先小編在這裡強調一個前提:小編用心理學知識試圖分析算命行為,並不意味着玄學與心理學在學理上相關。
從本質上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現代科學,而玄學雖然具有長久的歷史基礎卻缺乏科學性。
從求助者的角度來看。
之所以有如此多受眾在身處困境之時選擇投奔於東方玄學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自身願意去相信。
心理學裡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隱藏着自己幸運數字的車牌號碼、戀人與自己撞上的微信頭像、喜歡的人在星座上和自己很匹配以及“算命師傅口中說的那不就是我”………
這些種種無不體現了“主觀驗證”的作用。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在一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中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在這些“自欺欺人”背後,是個體對自己獨特個性的重視,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
此外,求助者多處於人生低谷階段,往往內心脆弱、缺乏安全感,在算命的過程中容易受到算命師傅的心理暗示,從而在潛意識當中,接受心理暗示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求助者自身的心理依賴需要。
是統一說辭或是含糊其辭?
那麼,從命理師的角度來看呢?
舉個例子。
小編曾有一位同事因與丈夫出現離婚危機而求助於線上算命服務。
她在支付完不菲的費用之後,迅速與一位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師傅進行了語音連線。
“我一開始沒有對他說我自己和家裡的情況,我只是報了我和我老公的生辰八字,師傅就把我曾經懷一胎很艱辛的過程講了出來。”
“師傅說我和我老公這次離不了,因為我們之間還會有第二個孩子。”
“我一直沒想過要第二個孩子,但之前我媽幫我找的算命師傅也說我會生二胎,我現在信了。”
小編雖沒有見過師傅的真容,但在聽完同事對整個算命過程的描述後,辨識到這算命先生在“套話”水平上絕對是一流的。
而我同事對婚姻不願離開的真實心態也被拿捏得“死死”的。
一名優秀的命理師必定是一位善於察言觀色的“老法師”,有些經驗老道命理師的觀察推斷能力甚至可以與神探福爾摩斯相媲美。
對他們而言,算命的過程其實就大致是一個先察言觀色、套口風,再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
與其說是“心理疏導”,不如說是精神安慰,也就像上文說的,更多的是求助者深陷泥潭時所需要的那份心理慰藉罷了。
在這裡,小編還是感嘆下:
無論命理師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一個人的命運,這種來自於古老東方的玄學,能將八字與婚姻——這一從古至今讓無數少男少女琢磨不透、甚至為之苦惱的人生大事結合起來,並使得人們孜孜不倦地投奔於它,也是我們華夏五千年的智慧所在啊!
問題背後的問題——回歸自我認知才是正解
但也不乏有一小部分真正的命理專家能夠給求助者有用的苦口良言。
這就要說回到小Z同學。
在小Z同學的發言被小編無情打斷後,小Z又繼續講了講ta的命理師的一番肺腑之言。
小Z同學好歹也是抱着找到探索親密關係之路的信念才孜孜不倦地各方求助的。
這次ta遇到的命理師,給出的回答卻讓小編對一開始的無端質疑感到慚愧了。
仔細品味這一番話,讓人感覺如同行走在滿地玻璃渣子的路上,殘酷而又精準命中要害。
確實,小Z同學也意識到了:雖感情經歷不少,但實際上自己在每段關係里都容易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另一半身上的問題,而ta對於自己的感受和體驗關心得很少。
小Z同學雖然一心想要追求高質量的親密關係,但往往在關係開始後就容易全身心投入甚至失去自我。
如命理師所說,這體現出了小Z同學在感情里的自我認知模糊與混亂等問題。
這才是“晚婚”這一問題背後的問題。
因此啊,不是不到,只是時候未到,小編想在這裡對那些曾被”晚婚“過的朋友說:
被說“晚婚”並不代表你的婚姻是不好的,而或許是當下你對自身的認知程度不足以讓你遇到足夠良好的伴侶。
只有將注意力回歸到自己身上,重新審視自身的認知能力與水平,判斷自身在面對婚戀時可能存在的誤區,才有可能使我們避免重複走一些曾經的彎路,或者掉到更深的坑裡。
誠然,將問題回歸到自身,可能會陷入某種無助與迷茫之中,甚至是巨大的恐懼。
其實,人們在面對命理師時,或許是部分質疑的、甚至是害怕被看透的。
就比如,有些前去求助的人,會刻意將自身的重要信息在命理師面前隱去,甚至想讓命理師通過八字來算出那些發生過的大事。
這種隱藏背後,或許暗藏着人們對更進一步自我探索的恐懼。
但是,恐懼本身並不能夠解決問題,真正地解決之道是直面問題。
如果你已經勇於承認問題,其實你已經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踏出一大步了。
接下來的道路,有無數種可能,那些可能性幾乎都蘊藏在你對自我的探索與了解之中了。
最後,小編想問大家:你曾經有過被“晚婚”的經歷嗎?對此,你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在評論里分享~
-END-
策劃:焦糖
作者:羅南希Nancy
編輯:雪梨
設計:多納
(文中部分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