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3 歲 11 個月,有一定的認知與理解力,喜歡玩小汽車,特別喜歡賽車的遊戲。
在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時會自己去拿,不論是自己的或者別人的,不會經過他人的同意,並且拿到後也不會告知他人,做任何事情時不會經過老師或者照顧人的同意。
找他人要玩具或是不經他人同意就拿別人的玩具,這種情況雖然看上去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是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交技巧與社交規則,顯現出孩子身上社交技能的不足。
蘇州自閉症機構問題分析
分析男孩沒有規則意識的原因:
1、家人的過分寵愛。孩子在家時,孩子想要任何玩具,任何事物時,父母便會給孩子想要的,如果不給,便會大哭或者生氣,其他家人便會快速的把這個玩具或者這個事物拿給他,並且還會再多給一些其他的玩具。
2、規則感差,意識不強烈。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時,自己的玩具或者事物被其他小朋友搶走時,也不知道這是我的,我必須要回來,所以自己也會再拿別人的玩具時便會特別隨意,不會經過別人的同意。
干預的過程
1-在日常生活中定規則
首先家長本身要有規則,再給孩子定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規則。
家長要有幫孩子定規則的意識,事先訂立規則,“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就要先詢問然後別人同意了再拿”。
比如:設置一個情景,父母要拿孩子的玩具,可以先問一下孩子,“我可以玩一會嗎”,當幼兒同意了才會拿走 。給幼兒一個直觀的感受:拿他人物品前要先進行詢問 。當幼兒也想要拿他人的東西時,同樣也要先詢問才可以拿。
2-進行適當的鼓勵
當孩子做得很好時,照顧者應給孩子表揚或鼓勵,這種表揚或鼓勵不一定是買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個擁抱或口頭上的鼓勵,都會使孩子非常愉快,關鍵是照顧者的態度,及時的鼓勵可以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圖片
例如:孩子在輔助之下,在拿他人物品之前,進行詢問:“我可以拿嗎?”。孩子詢問了就要及時給予此物品,及時強化,當然也不要忘記社會化強化,照顧者要及時給孩子表揚,孩子好棒(抱抱孩子,親孩子一下)。
3-家庭之間要相互配合
某一件東西或者事物如果孩子沒有進行詢問就自己去搶,這樣孩子做的不合理的,卻想要得到東西情況下。家長一定要有原則,一方不給時,另一方也要做到也不給。
孩子大哭時,也不要滿足孩子,一定表述出自己的要求才能滿足。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遵守規則。
例如:孩子在想要玩具時,媽媽說不給,孩子大聲哭鬧,爸爸也不要給孩子,只有說出來自己的想法提出要求之後才可以給玩具。
4-注意泛化情景
當幼兒可以提出或詢問,對自己想要玩具的想法之後,家長要要注意泛化情景,也就是拓展到另一種情景。
當孩子詢問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別人不容許拿。例如:小朋友想要別人的玩具時,孩子問了;“我可以玩嗎?但是對方的小朋友卻說:‘不可以”。
這個時候照顧者要怎樣面對這種情景呢?我們可以及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做一些其他活動。例如“我們去玩其他玩具吧”。還可以準備一些很有意思的玩具,教我們的孩子進行交換。輔助孩子拿自己的玩具進行交換:教孩子說:交換玩可以嗎?
通常在幾種情況下的練習,孩子可以很好的對如何處理這種社交情景有一定的經驗。作為照顧者,我們要給孩子更多情景的處理方法。
干預結果
經過一個月的干預,孩子已經很好的建立起規則意識,知道別人的東西不經過同意是不可以拿的,不能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別人允許的情況下再玩,或者是可以自己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可以說出我想要幹什麼,我可以玩嗎,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同一種相同的表現也會存在不同的原因,教師和家長都要有這種敏感的,根據不同的原因,找到不同的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