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即1900年5月27日,哥倫比亞小鎮帕隆哥羅附近持續兩周的戰鬥終於結束。一年前,即1899年哥倫比亞自由黨與保守黨之間爆發內戰,因為政治運動造成的戰爭總是難以避免,但這些戰爭都沒有像這場戰爭一樣殘酷、血腥、曠日持久。1899年10月,拉斐爾·烏里韋領導自由黨人發動起義,至1902年11月,烏里韋等自由黨主要領導人宣布投降,戰爭結束。這場戰爭持續了1130天,被哥倫比亞稱為“千日戰爭”。
戰爭的起因非常傳統:1898年,執政的保守黨再次贏得議會大選,作為反對派的自由黨指責投票結果是人為操縱的,因此拒絕承認投票結果。圖為宴會上的保守黨,左側是一挺加特林機槍。
這類衝突現在都是在網絡上的口水戰,而在當時的哥倫比亞卻更加直接。拉丁美洲自由主義者與哥倫比亞自由派的火爆脾氣讓他們採取更為激烈的行動。 1899年武裝起義在哥倫比亞多地爆發,最終導致了一場持續三年之久的內戰。圖為哥倫比亞軍事學院的師生,他們都站在保守黨一方參加內戰。可以看到他們的軍服完全是德國風格。
鄰國委內瑞拉、厄瓜多爾都是自由黨當權,他們自然會支持哥倫比亞“志同道合者”的行動,這讓哥倫比亞的局勢更加惡化。兩國出錢出槍出人,支持哥倫比亞自由黨的武裝組織。保守黨方面則擁有哥倫比亞的正規軍,因此最終在幾乎所有省份的戰鬥中獲勝。圖中坐在椅子上的就是保守黨將軍拉蒙·岡薩雷斯·瓦倫西亞。
自由黨當時只在哥倫比亞的巴拿馬地峽處佔據優勢,“千日戰爭”結束後,在美國的策動下,哥倫比亞當地的自由黨和難民宣布脫離哥倫比亞獨立,成立巴拿馬共和國。這樣美國覬覦已久的巴拿馬運河建設工程終於落盡了他們的口袋,而因為“千日戰爭”造成哥倫比亞國力衰退,是巴拿馬獨立出去的主要背景。圖中右側就是自由黨將軍毛羅·穆里略,因為皮膚黝黑,被稱為“黑毛羅”。
無論是參戰人數還是傷亡數字,帕隆哥羅小鎮的戰鬥都是“千日戰爭”中最大的一場。根據不同消息來源,自由黨軍隊人數7000~10000,保守黨方面則為12000人,隨着增援部隊的抵達,人數增加到18000人。儘管保守黨擁有國家軍隊,但還有相當部分的力量是沒有穿軍服的民兵組成。
自由黨一派使用紅色旗幟,旗幟中央有一個大寫的白色字母“L”,是“自由主義者(Liberales)”的首字母。保守黨則手持哥倫比亞的黃藍紅國旗和中央有大寫字母“C(保守黨Conservadores的首字母)”的藍色旗幟。圖為保守黨將軍貝尼托·烏洛亞站在一群民兵當中。
從軍事角度來看,帕隆哥羅的戰鬥沒有什麼好說的,沒有複雜的計劃和戰術行動,只是在一片空地上進行正面進攻和反攻。戰鬥通常以砍刀結束,佔據優勢的一方會把另一方士兵的頭顱砍下。圖為自由黨一方的民兵。
血腥的戰鬥持續不斷,為緩解疲勞提高士氣,雙方為參戰人員大量分發未經稀釋的50°朗姆酒,其中還混合了可卡因。這樣的雞尾酒讓士兵們無懼死亡,甚至不會感到傷痛,更不會注意無人掩埋的數百具屍體在高溫環境中腐爛發出的惡臭。圖為自由黨一方的娃娃兵。
雙方民兵沒有明顯的區別,從這些照片上根本無法區分兩者。比如這張照片,有人說他們是保守黨一方,因為舉着一面類似哥倫比亞國旗的旗幟。但又同時有資料表明,照片中的是自由黨的民兵。
經過反覆的戰鬥,自由黨一方守住了帕隆哥羅,但最終因為傷亡慘重只得撤退。在兩周的戰鬥中,自由黨一方有1000多人喪生,1700人受傷,另有1100人失蹤。這是來自巴拿馬地區的自由黨民兵,當時巴拿馬還沒有從哥倫比亞獨立出去。
保守黨一方約1500人喪生,受傷2800人。儘管保守黨最終佔領了這座小鎮,但仍有許多零星戰鬥爆發。圖為披掛子彈帶的自由黨民兵。
“千日戰爭”對哥倫比亞的破壞是全方位的。哥倫比亞從拉丁美洲的地區強國,變得一蹶不振。圖為自由黨在其控制區發行的鈔票。
現代哥倫比亞藝術家繪製的“千日戰爭”油畫,揭示了內戰的恐怖一面。
帕隆哥羅戰場留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碑(左),這並不是發生在中世紀,而是有了電話、汽車、照相機的20世紀。最後這些遺骸被埋葬了,並在原紀念碑的基礎上豎立起十字架。十字架的底部繪製了這張紀念碑的原始影像,以及當時參戰人員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