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自以色列在那裡紮根開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就從未停止,前前後後已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自1949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後一共打了五次中東戰爭。但硝煙散盡,由於有美國的背書,以色列越打越勇,越打越發達;反觀阿•拉伯一眾國家,依然深深陷於分裂和動蕩之中,要不是有石油換取美元,阿•拉伯世界不知會發展成啥樣。
可以說,半個多世紀的曠日持久博弈中,以色列似乎從沒打醒過阿•拉伯人,而在這幾十年間,卻給了中國人深刻的現實啟示,讓中國人看清了現實。
01
以色列被譽為中東“小霸王”,是一點都不為過。這個面積比北京大不了多少,人口也就900多萬的小國,四面都被一眾阿•拉伯國家盯着。這樣的小國,可以說沒有任何戰略進深,幾輛坦克就可以橫掃全境,如果打起仗來,一發大炮就可以輕鬆穿過國境,根本不用D彈……
如此糟糕的國境和地形,為何以色列竟然在如此虎狼之地屹立不倒?這說明,以色列的軍事技術有着一定的優勢。
以“鐵穹”防空系統為例,這個防禦體系,在歷年來的加沙衝突中,為攔截火箭彈立下了汗馬功勞。其高攔截率的背後,彰顯的是以色列在人工智能、雷達技術等方面的科技能力。
反觀旁邊的阿•拉伯一眾國家,雖說有些國家坐擁石油財富,甚至是遍地黃金,但由於長期依賴石油換美元,科技研發幾乎為零,長期就是買買買,如兩次特朗普首訪沙特,兩次都是1000多億美元的軍售大單,幾乎全靠進口。
從這種自主與進口的巨大反差看,阿•拉伯世界就已輸在了起跑線上。人家是系統性的自主研發,你一些拼湊起來的“萬國造”,如何比得過人家?前段時間的印巴衝突,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這樣的例子,讓中國看得到,意識到科技創新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從 “兩彈一星” 到北斗導航,從高鐵技術到量子通信,我們始終堅持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以色列用 “鐵穹” 守護國土,中國也有自己的 “科技穹頂”, 抵禦外部風險。
02
阿•拉伯世界的困境,在於內部的四分五裂。
這麼多年來,阿•拉伯世界,雖說有阿盟的存在,但似乎從未建立真正的聯盟,更多的時候,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沒有相互攻打,就是最好的了。
看看現在,沙特與伊朗兩大陣營的教派對立、敘利亞的長期戰亂、也門的胡塞武裝的迅速崛起……讓阿•拉伯世界根本無法形成合力。
尤其是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的協議,阿聯酋、巴林與以色列關係實現正常化,這讓阿•拉伯國家分裂更加劇烈,使得巴勒斯坦問題被徹底邊緣化,所以看看現在,巴勒斯坦被以色列欺負成這樣,阿•拉伯世界也只是袖手旁觀,最多偷偷送點槍支彈藥……
如此分裂的直接後果,是阿•拉伯一眾國家在國際博弈中毫無存在感和競爭力,就拿沙特來說,經濟結構單一,石油收入佔到了GDP的將近一半,除了石油生產上能決定增產還是減產外,連議價權都沒有,畢竟,石油替代國多的是。
一盤散沙,難成合力,這就是阿•拉伯國家分裂的代價!再加上石油資源的詛咒:經濟單一,抵禦風險極弱;政治腐敗,“尋租”現象嚴重;分配不均,加大貧富差距;污染嚴重,生態破壞……
反觀中國這些年的發展路徑,始終立足全球視野,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動能。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全球互聯互通,到中阿合作論壇拓展多元夥伴關係,走出了一條資源高效利用與內生增長並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03
在中東的硝煙里、廢墟中,以色列用F-35和鐵穹系統,書寫着猶太人的叢林法則,阿•拉伯人除了嘴裡喊着“阿•拉伯團結”、發布譴責聲明外,鮮有實質的行動。
與阿•拉伯人的尿性相比,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人,倒是從以色列的炮火中,看到了我們備受欺凌的過去,照見着國際叢林的真相——除了實力,其他都是扯 淡。
以色列的科技霸權和阿•拉伯國家的分裂困境,都在警示我們:弱國無外交。某些軍事博主的分析視頻直接破億,彈幕中飄滿了“落後就要挨打”……
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這種感觸尤其讓人深刻。即使周遭全對它虎視眈眈,以色列依然在沙漠中種出了頂級番茄,滴灌技術全球領先;一個900萬人口的國家,納斯達克上市企業超過了歐洲的總和……
其實,阿•拉伯世界的沉默,藏着現實的無奈。在石油利益面前,所謂的民族主義經不起任何推敲。
我們曾歷經挨打,懂得“弱國無外交”的道理。當反覆用“抗 議”回應挑釁,實則是對有些事的無能為力,畢竟,真理永遠都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經過這麼多年的血的教訓,我們終於在很多次的衝突中讀懂:國際舞台不相信眼淚,只認實力……
特拉維夫的警報和上海灘的霓虹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東的這場衝突,最終成了一面鏡子:照見分裂中的阿•拉伯世界,也照見了覺醒中的中國——與其圍觀別人的戰爭,不如打磨自己的刀鋒。
畢竟,能守好家園的,從來不是他們的憐憫和同情,而是刻進骨子裡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