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謝絕轉載
海外社交媒體上,殲-35戰鬥機的飛行照片越來越多。外界推測該機很可能空軍版的殲-35A已經服役,並在未來以超過千架的服役數量和殲-20形成高低搭配。
中國航空兵將從同時裝備隱身機、非隱身機的複合型部隊,向著純隱身航空兵過渡。
【中國的殲-35隱身戰鬥機】
近期,有關殲-35隱身戰鬥機的話題在外界掀起了一系列討論熱潮。
一方面是因為印巴空戰結束後,巴基斯坦在輿論場上發起了認知戰,大肆宣傳自己即將裝備殲-35出口型戰鬥機,對印度空軍形成跨代優勢。
另一方面,路人拍到的殲-35A飛行照片數量,在最近2個月也有顯著增長。
此時距離殲-35A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官宣,已經過去了半年時間。殲-35A以較高頻率被一般人拍到,說明它正在高強度飛行。這可能意味着殲-35A即將服役,甚至小批量交付部隊試用。
殲-35A的列裝,標誌着中國正式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同時裝備2種型號隱身戰鬥機的國家。理論上那些沒能裝備殲-20的解放軍戰鬥機部隊,未來都有希望換裝殲-35戰鬥機。
【殲-35和殲-20戰鬥機機腹對比圖】
考慮到外界分析認為解放軍目前只裝備了300架左右的殲-20,非隱身戰機規模超過1000架。殲-35戰鬥機未來還有可能在服役數量上超過殲-20,甚至突破1000架大關。
殲-20戰鬥機並不便宜,它不光是一架隱身戰鬥機,本身就有着使用維護成本高於非隱身戰鬥機的問題。
殲-20還是一架雙發重型戰鬥機,更大的機體尺寸搭配先進的大推力發動機,進一步拉高了殲-20的飛行小時成本。
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殲-20的換裝工作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產能問題,還會涉及經濟問題。能夠維持多少架殲-20的日常使用?是解放軍空軍必須思考的問題。
【殲-20戰鬥機機群】
這也是為什麼西方智庫在預測殲-20戰鬥機的總產量時,得出來的數字從500架到1000架都有,差了一倍。
以中國軍工的產能,造1000架殲-20並非難事,但運營1000架殲-20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軍事技術、特別是雷達探測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空軍想要適應未來戰爭,重點發展低可探測能力是大勢所趨。因此哪怕有殲-10C和殲-16這樣的優秀四代半戰機,但是那些等待退役的殲-7、殲-8和蘇-27SK,大概率還要等殲-35來接班。
【以中國空軍的規模1000架殲-20也不夠用】
更何況以解放軍的規模,就是造1000架殲-20估計也不夠。開源情報顯示,解放軍現役戰鬥機總數超過1700架,1000架殲-20也就占不到六成。
這時可能有人就要問了,解放軍就不能縮減一下機隊規模嗎?殲-20這麼強,1架頂2架行得通嗎?當然行不通。
一來,美軍航空兵的總規模超過2000架,現役的F-22、F-35戰鬥機總數也接近800架。另外亞太地區的韓國。日本、新加坡也買了F-35,印度也在試圖獲取五代機,解放軍只靠1000架隱身戰鬥機,很難應付外部壓力。
二來,中國擁有世界第三的領土面積,還有4萬公里的海陸邊境線。1000架殲-20平攤到各個戰略方向上,根本不夠用。
【中國空軍的蘇-27SK戰鬥機】
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採購的蘇-27SK戰鬥機,服役30多年,歷經2次延壽,仍未全部退役。蘇-27SK的性能早就過時了,承擔不起戰備任務,已經退居二線用於訓練。
即便如此,這些寶貴的重型機依然不能輕易退役,中國的體量決定了我們需要至少1700架戰鬥機維護領空安全。
所以不管是蘇-27SK,還是更老的殲-7、殲-8,都不能說不要就不要,必須維持編製,等待換裝。
大編製+大量老戰機,最終為殲-35A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就業空間”。它的採購與使用成本相對殲-20又更低,這一切都決定了殲-35A將是未來解放軍空軍數量最多的五代機。
【部分解放軍單位還在裝備殲-7戰鬥機】
在爆產能的問題上,殲-35對比殲-20也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它還可以外貿,面對的市場需求不止國內,而這也會成為沈飛持續擴大殲-35產能的動力。產能上來了,成本攤薄了,解放軍換裝殲-35的意願也會水漲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中國同時量產殲-35、殲-20兩種隱身戰鬥機,解放軍還可能在未來進一步擴大航空兵部隊規模。
【亮相珠海航展的殲-35戰鬥機】
畢竟解放軍還沒有真正走出亞洲、走向世界,1700架的規模只是剛好滿足我們的國防需求。
大洋對岸的美國人都能有2000架以上的機隊,憑什麼我們不能有相當規模,甚至更大規模的機隊?
屆時,殲-35戰鬥機不是沒有可能衝擊2000架大關,殲-20也有望服役1000架。
至於為什麼說是可能?因為我們不只有殲-35、殲-20,還有領先一代的兩款六代機。
造太多五代機的話,六代機可就沒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