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媒還在爭論“中國殲-20數量是否超過F-22”時,我軍早已悄然完成了一場空中力量的革命。截至2025年,殲-20服役量突破400架,但真正讓五角大樓夜不能寐的,遠不止數字本身——中國空軍用一套“組合拳”,將隱身戰機的價值推向了全新維度。
美國F-22生產線早在2009年關閉,現存185架中僅80架能隨時升空,墜毀一架便永久損失。反觀中國,成飛通過4條脈動生產線,實現年產百架殲-20的“工業奇蹟”,裝配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300%。
更令美軍焦慮的是,中國採用“跨代換裝”策略,直接用殲-20替換老舊的殲-7、殲-8,精銳部隊甚至實現五代機全覆蓋。到2025年底,殲-20總數將突破500架,相當於每3天造一架,這種速度讓F-35年均100架的產能相形見絀。
早期殲-20依賴俄制發動機,被西方譏諷為“跛腳鷹”。如今,渦扇-10C實現95%國產化,推力14.5噸的渦扇-15已進入量產,讓殲-20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機動性反超F-227。
美軍太平洋司令威爾斯巴赫曾坦言:“殲-20飛得比F-35更漂亮”,其雙座型號更是全球首創——后座飛行員可同時指揮4架攻擊-11無人機,形成“隱身蜂群”。這種“有人機+無人機”的戰術,直接顛覆了傳統空戰規則。
2022年東海交鋒中,美軍F-35直到目視距離才發現殲-20,而中國空警-500預警機早已通過反隱身雷達鎖定目標,引導射程200公里的霹靂-15導彈實施超視距打擊。
這套“預警機發現-殲-20突防-導彈收割”的殺傷鏈,讓美軍不得不承認:“打斷這個體系,比擊落殲-20更難”。更可怕的是,中國將這套體系複製到海上——艦載型殲-20適配新型電磁彈射航母,未來可直接在太平洋深處建立“移動隱身堡壘”。
殲-20的作戰半徑達2000公里,配合空中加油可覆蓋關島。美軍印太司令部的推演顯示:500架殲-20能在72小時內,摧毀亞太地區90%的F-35起降基地。
而中國空軍“踹門-清掃-控制”的三段式打法,讓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形同虛設——殲-20撕開防空網,殲-16“炸彈卡車”飽和打擊,無人機群清掃殘敵。這種立體攻勢下,美軍寄予厚望的“分布式作戰”尚未出鞘已顯疲態。
美國《1945》網站曾哀嘆:“中國用殲-20證明,他們既能造出頂級戰機,更能以流水線速度生產。”當F-22因零件短缺淪為“機庫皇后”,當F-35因供應鏈危機漲價減產,中國卻憑藉全產業鏈優勢,快速實現隱身戰機量產化。
正如一位美軍將領的無奈吐槽:“我們害怕的不是300架殲-20,而是中國明天就能再造300架的能力。”在這場關乎制空權的馬拉松中,美國的焦慮,恰恰是中國航空工業崛起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