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著名的軍事家、開國元勛、十大元帥之一,劉伯承元帥征戰沙場數十載,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曾多次作為指揮官率兵出征,解放邊疆,其軍事才能在國內外都屈指可數。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戰火一度蔓延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到我國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為保證我國領土主權完整和國民生命財產安全,毛主席慎重考慮後決定派兵出征。將士出征先定主帥,毛主席將四大野戰軍的主帥全捋了一遍之後,定下了以彭德懷將軍為志願軍總司令,這一次,軍事才能超然的劉伯承,年僅58歲,卻未在考慮範圍內。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1892年12月出生於四川開縣,出生時家庭條件還算優越,5歲時入私塾讀書,12歲時開始接受新式教育,直到15歲那一年父親病故,家庭陷入困境,無錢交學費的劉伯承被迫輟學回家務農,生活上也越加艱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19歲的劉伯承走上了從軍之路,成為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的一員。次年考入重慶將校學堂學習軍事課程,畢業後被分配到川軍第5師。1926年,經吳玉章等人介紹,加入共產黨。
劉伯承善於用兵,判斷敵情精準,在戰場上總能出奇制勝,作戰時也總不顧個人安危沖在戰爭第一線,其英勇程度在軍中頗為出名。
1927年7月,劉伯承秘密來到南昌,並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劉伯承在此次起義中的表現深受周恩來等人的贊可,同年年底,被派往蘇聯進修軍事,3年後學成歸國。
1935年1月長征時期,劉伯承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指揮隊伍先後突破烏江、智取遵義,甩掉了敵軍主力,讓損傷大半、精疲力竭的我軍得以獲得一次短暫休整的機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伯承搭檔鄧小平,率八路軍第129師在太行山上抗擊日軍。在劉鄧二人的完美配合下,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敵人的進攻。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劉伯承指揮隊伍多次重創日軍主力,就連蔣介石都大為讚賞他的軍事指揮能力。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之後,蔣介石發動內戰。劉伯承再次發揮其才能,率領部隊先後取得隴海、滑縣豫北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殲敵數十萬,大挫國民黨軍銳氣。抗戰勝利後,每每有人問起他的作戰經驗,他都會說:“我的這些經驗啊,都是子彈教出來的!”
新中國建立後,為進一步解放全國,1949年11月,劉伯承與鄧小平奉命率兵進軍我國西南地區,這一次,他採用遠距離迂迴包圍的作戰方針,切斷敵人退路,進而逐個殲破,僅用半年時間便解放了我國西南地區多個省市。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毛主席毅然決定派兵入朝增援,在定志願軍總司令時,主席將全軍可用良將都捋了個遍,唯獨沒將軍事奇才劉伯承放在考慮範圍內,不僅總司令候選人中沒有他,連出征名單中都沒有他,對此,很多人甚是不解,難道是劉伯承的能力不夠嗎?實際上,主席沒將劉伯承放在考慮範圍內,自是有他的道理。
劉伯承戎馬一生,曾被戲稱為二野“軍神”,經歷大小戰役數百次,身受重傷9次,輕傷十幾次,隨着年齡的增長,這些舊傷在他身體上的後遺症越發明顯,每到寒冷時節,便會刺骨疼痛。朝鮮戰場地理位置偏北,氣候寒冷,劉伯承到此處指揮作戰舊傷必然發作,加之年近花甲,長途跋涉,以他當時的身體狀態來說,已然是不合適的。
在當時,劉伯承除了遭受傷痛的折磨外,精神狀態也很是欠佳。常年戰事指揮工作,致使劉伯承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新中國建立後,他也不敢有一絲鬆懈。時間久了,精神上難免會壓力過大,偉人覺得此時的劉伯承更需要的是休整和放鬆。
在毛主席看來,比起朝鮮戰場,有一個地方更需要劉伯承的“指揮”。當時,正值軍事學院組建期,縱觀全軍,唯有劉伯承最適合擔任校長一職。要知道,劉伯承年輕時曾遠赴蘇聯有過相關學習經驗,征戰多年又有着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因此,院長一職非他莫屬。培養軍事人才,促進軍隊發展,任重而道遠,這件事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入朝作戰。
綜上所述,劉伯承沒在志願軍總司令考慮範圍內,完全是因為他當時身負重任無法分身,而並非是能力不足所致。況且,培養軍事人才輸送到朝鮮戰場,也一樣是在為抗美援朝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