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美國海軍 “哈里・杜魯門” 號航空母艦上一架艦載戰機及其牽引車墜海。媒體援引美國海軍說法報道,這艘航母當時正在躲避也門胡塞武裝的火力攻擊。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軍在裝備和技術上擁有絕對優勢,卻在面對胡塞武裝時顯得力不從心。這場戰役不僅讓人重新審視美軍的實際戰鬥力,也引發了關於現代戰爭裝備與理念的深刻反思。與此同時,中國的軍事發展方向似乎更加符合現代戰爭需求,值得深入探討。
美軍在紅海的困境:裝備與環境不匹配
紅海是全球能源運輸的重要通道,地緣政治意義重大。然而,這片狹窄的水域卻限制了美軍航母戰鬥群的發揮。此次,美軍派遣“杜魯門號”和“卡爾-文森號”兩艘核動力航母進入紅海執行任務,這一選擇本身就存在戰略問題。核動力航母的優勢在於大洋深處的高強度作戰,而紅海狹窄的地理環境卻讓航母戰鬥群的機動性和作戰空間受到極大限制。此外,美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不足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困境。例如,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機的理論作戰半徑為1200公里,但實際作戰中通常僅為810公里左右。這意味着艦載機從航母起飛後,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任務並迅速返航,無法長時間滯留在目標上空。這種短板讓美軍難以對胡塞武裝實施全面監控,空中加油雖能部分緩解問題,但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作戰效率低下的問題。
無人機頻繁被擊落:技術缺陷暴露
紅海戰役中,美軍頻繁使用mq-9“死神”無人機執行偵察與打擊任務,但其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據統計,胡塞武裝累計擊落超過22架mq-9無人機,這一數字暴露了無人機的技術缺陷。mq-9在高空飛行時無法發射導彈,必須降至3000米以下才能完成攻擊,這使其在低空飛行時容易被胡塞武裝的防空系統鎖定。
胡塞武裝的防空能力近年來顯著提升,他們廣泛使用便攜式防空導彈,如“9k38 igla”等型號,這些武器不僅成本低廉,還能對美軍的無人機形成有效威脅。胡塞武裝靈活的戰術策略與地形優勢結合,進一步放大了美軍裝備的弱點。這種“以小博大”的戰術讓美軍在紅海戰役中損失慘重,也凸顯了其裝備體系在特定環境下的局限性。
美軍戰力是否真的不如俄軍?
美軍在紅海戰役中的表現引發了關於其戰鬥力的質疑,甚至有人將其與俄軍在烏克蘭的表現進行比較。俄軍在烏克蘭戰爭中雖然暴露出後勤保障和裝備老化的問題,但其營級戰鬥群在低強度衝突中的適應能力較強。例如,俄軍廣泛使用無人機和電子戰系統,在某些戰鬥中展現出較高的戰鬥效率。然而,美軍的失敗並不意味着其戰鬥力真的不如俄軍。美軍的裝備體系和作戰理念更適合高強度、大規模的戰爭,而在紅海這樣的低強度衝突中,這些優勢難以發揮。相比之下,俄軍的作戰風格更偏向靈活性和適應性,這使其在特定環境下顯得更具優勢。
中國的軍事發展方向更符合現代戰爭需求
與美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軍事發展方向。近年來,中國推出了“九天”無人機母艦、彩虹-7隱身無人機等先進裝備,這些武器不僅技術先進,而且更加符合現代戰爭的需求。例如,“九天”無人機母艦能夠攜帶大量無人機執行偵察與打擊任務;彩虹-7隱身無人機具備高空長航時能力,可以對目標實施精準打擊。中國的作戰理念也更加靈活。面對類似紅海的低強度衝突,中國可以通過無人機母艦和隱身無人機實現24小時監控和高效打擊,而無需動用航母戰鬥群。這種理念不僅降低了作戰成本,也提升了戰鬥效率。紅海戰役間接證明,中國在軍事發展方向上走對了路,而美軍則需要重新審視其裝備體系與作戰理念,以適應現代戰爭的變化。
結語
紅海戰役是一次值得深思的軍事行動。美軍的失敗不僅暴露了裝備體系與作戰環境的不匹配,也讓人重新審視其在低強度衝突中的戰鬥力。而中國的成功經驗則提供了新的思路,證明現代戰爭不僅僅是裝備的比拼,更是作戰理念的較量。未來,如何在不同強度的衝突中靈活應對,將成為各國軍事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