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
摘要:最近以明朝錦衣衛為背景的古裝劇《錦衣之上》很火,錦衣衛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特務機關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劇中表現的錦衣衛,和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卻相差太大了。
最近以明朝錦衣衛為背景的古裝劇《錦衣之上》很火,錦衣衛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特務機關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劇中表現的錦衣衛,和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卻相差太大了。
在劇中,兩位男女主角分別是錦衣衛和六扇門的人,卻在一起聯合辦案。這在真實的歷史上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錦衣衛和六扇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就好比今天的軍事情報部門和公安怎麼可能會聯合辦案?即便遇到大案要案,需要多部門聯合辦案,也不會讓軍事情報部門來參與普通的刑事案件,退一萬步說,就是需要軍事情報部門出馬,也一定是分兩條線來分別展開調查,相互監督相互 佐證。
那麼,歷史上的錦衣衛到底是個怎樣的機構呢?
要說錦衣衛,首先就得說說明朝的衛所制。明朝的軍事制度就是衛所制,實質上衛所是明朝的一種軍隊編製制度。明朝軍隊的編製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的主官叫指揮使,一個衛編製兵員五千六百人。衛以下有千戶所,千戶所的主官叫千戶,每個千戶所編製兵員一千一百二十人。千戶所以下設百戶所,百戶所的主官叫百戶,每個百戶所編製兵員一百一十二人。各府縣的衛所統歸都指揮使司管轄,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和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並稱三司,分別掌握一省的行政、司法、軍事,都司的主官叫都指揮使,是一省的最高軍事首長,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各都指揮使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同時也隸屬於兵部,有事調發從征,無事則還歸衛所。
京都的衛軍則和地方有所不同,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京軍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三大營,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三大營的兵員除了來自京師衛軍外,還有從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的衛所選調輪換,所以是全國軍隊的精銳,總兵力大約在十五萬到二十萬;第二種是皇帝親軍,通常由太監統領,直接聽令於皇帝。
衛所制的兵士都有軍籍,世襲為軍人,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任命將領,率領從各衛、所抽調的士兵征戰。衛所制有些像世兵制,又有點和唐代的府兵制相似。這一軍制是吸取了中國歷史上軍隊的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軍事制度。
而錦衣衛就是衛所制的一個衛,當然是一個和普通的衛大不一樣,非常特殊的衛。
錦衣衛的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來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負責掌管皇帝的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整編禁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和十二親軍衛的府軍前後左右衛、金吾左右衛、羽林左右衛、虎賁左右衛不同,錦衣衛的前身是儀鸞司,負責皇帝的儀仗,所以穿戴都很講究,錦衣鮮馬光彩亮眼,所以得名“錦衣衛”。
這個職能基本上和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大漢將軍”。這些人雖然叫“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同時也兼任保衛工作。其實就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不是等閑之輩,一般都是人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都是非常威嚴。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增至5000人。
大漢將軍還擔負一項工作,就是“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大臣的一種刑罰。一旦哪位大臣觸怒了皇帝,被處以廷杖,就會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然後裹在一個大布里,隨着一聲“打”,棍棒就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袋的四角,抬起來再重重摔下。廷杖之刑對受刑者的肉體和心靈是雙重打擊,尤其是對士大夫出身的大臣,更是如此。而且這一刑罰,也是明朝所首創。
錦衣衛第二項職能就是“巡查緝捕”,這也是錦衣衛和歷代禁衛軍以及明朝其他親軍衛最大的不同之處。朱元璋建立錦衣衛最初也只是負責儀仗和警衛,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到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就給錦衣衛增加了這項職能,使之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設立,專門辦理皇帝親自指定的案件。
北鎮撫司還負責管理詔獄。所謂“詔獄”,和普通監獄不同就在於“詔”——天子之令為“詔”。顧名思義,“詔獄”的罪犯都是由皇帝親自下詔書定罪的,也就是說,“詔獄”關押的都是皇帝不經過常規司法系統直接下令逮捕的欽犯。而根據皇帝命令執行逮捕的錦衣衛校尉也被稱為“緹騎”。錦衣衛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達到了6萬之眾。
成化元年,增鑄北鎮撫司印信,這樣一來,一切刑獄事務就不用再蓋錦衣衛印信,也可以不用報告錦衣衛指揮使。北鎮撫司的地位更加獨特,只聽命於皇帝一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也不用經過錦衣衛自己的系統,就可以自行逮捕、刑訊甚至處決犯人。這個權限可以說是相當恐怖的,是可以不經過正常司法程序抓人關人殺人,用“無法無天”來形容也不為過。錦衣衛因此成為令人談虎色變的恐怖魔窟,這也是錦衣衛後來被認為是特務機關的原因。
南鎮撫司則是負責錦衣衛內部的法紀、軍紀,有點類似於錦衣衛的監察部。
同時錦衣衛也負責搜集軍事情報,以及策反敵方將領。在永樂年間對蒙古戰爭和萬曆年間對日本的戰爭中,都有值得稱道的成績。所以,錦衣衛還兼有軍事情報機關的作用。因為,從本質上說,錦衣衛是屬於軍隊系統,和刑部、大理寺行政體系的偵緝巡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錦衣衛來擔負軍事情報,也就順理成章了。
錦衣衛的最高首領是指揮使(正三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品級不算很高,但權力非常大。指揮使以下依次是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鎮撫使二人(從四品,也就是南北鎮司的主官)、千戶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副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
說到錦衣衛,自然要說說衣服。現在由於一些影視劇的渲染,很多人都以為錦衣衛的標配就是飛魚服綉春刀。實際上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蟒袍是皇帝特別恩賞的賜服,嚴格來說並不是正式的官服,而是一種榮譽。蟒袍顧名思義,自然是衣服上有蟒的圖案。有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的單蟒服,有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再加正面坐蟒的坐蟒服,還有除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的膝襕。坐蟒服是最高級的樣式。
飛魚服則是僅次於蟒袍的一種正式服飾,顧名思義,就是綉有飛魚圖案的官服,而且是要有一定品級才能穿的。鬥牛服是因為綉有虯屬獸鬥牛而得名,比飛魚服低一級。
綉春刀是明朝錦衣衛、御林軍使用的佩刀。早期綉春刀外形綜合了當時日本的倭刀特點,到後期更偏向於明代的工部腰刀。需要說明的是,綉春刀並不是錦衣衛的制式兵器,而是由皇帝賞賜的。“綉春”一詞來源於杜甫的詩句“繡衣春當霄漢立”,宋朝皇家園林叫“綉春園”,所以到明朝,就用“綉春”來給皇帝賞賜錦衣衛、御林軍的佩刀命名,以表示錦衣衛、御林軍與皇帝的特殊關係。
到明朝後期,錦衣衛的地位逐漸降低,以至於比東廠——全稱東緝事廠,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由皇帝的親信太監擔任首領,和錦衣衛一樣,都是直接向皇帝負責,不經常規司法機關程序進行緝拿、審訊、關押的特務機關——還要低,甚至淪為東廠的附庸,被並稱為“廠衛”。
錦衣衛從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一直到1661年南明永曆帝,歷時長達279年,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縱觀有明一朝,錦衣衛既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也出過馬順、紀綱這樣奸佞酷吏的指揮使。既有過對外戰爭中出色的情報戰,也有過依附東廠,構陷忠臣的卑劣行徑。但總的來說,錦衣衛主要還是作為皇帝監視大臣的工具,除了眾所周知的各種罪惡之外,也有一定正面作用,是制裁官僚階層的腐敗行為和預防可能的叛亂,同時也負責一部分軍事情報工作。說到底,就是明朝皇帝用來監視大臣最有效的工具。
最後再說一點,很多人以為,錦衣衛是只有明朝才有,其實清朝也有,滿清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但是到了順治二年(1645年)就改稱鑾儀衛,所以清朝的錦衣衛實際僅僅存在一年,難怪很少為人所知。
最後歸納,所謂錦衣衛,首先是軍人,而且是負責皇帝警衛和情報搜集的軍人,其次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爪牙——不過後期,皇帝更信任東廠西廠,因為東廠西廠的首領是太監,皇帝更為信任的家生奴才。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