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這次胖東來和專家算是徹底杠上了。
都說人紅是非多,最近一段時間,胖東來在全國超市行業的熱議一直就沒停過。一會痛批山姆的員工工資低,一會質問永輝賺的錢,為什麼沒有分給員工?果然,終於還是有人看不下去了。

近日,經濟學者宋清輝就曾發文表示:胖東來實際上根本沒有核心競爭力,也容不下哪怕一點兒質疑,一旦受到質疑就會起訴,所以在宋清輝看來,這就是企業的一種無賴行為,更是河南企業界的恥辱。

此外宋清輝還給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認為於東來之所以被別人看作是“神” ,是因為被自媒體吹捧出來的,胖東來作為一家至今連河南都走不出去的小企業,竟然能夠有如此大的煽動民粹的力量?今天於東來敢明目張胆地亂搞說真話的人,明天他可能就敢針對整個國家,所以自己必須與這一小股“邪惡勢力”殊死搏鬥!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火遍全國的胖東來,為啥到了專家口中就變成了“邪惡勢力”?連着自媒體也跟着成為了“幫凶”?
1. 企業維權背後的焦慮
胖東來近三年已發起多起名譽權訴訟,索賠金額最高達500萬元(如網紅“柴懟懟”案)。這種“重拳出擊”策略,折射出新零售企業面對自媒體時代的品牌脆弱性——一則短視頻可能引發全網退貨潮,而法律訴訟既是維權手段,也是威懾潛在批評者的“殺雞儆猴”。
2. 自媒體人的“危與機”
宋清輝自稱“野生經濟學家”,其985萬微博粉絲與《床頭經濟學》等暢銷書,構建起“草根意見領袖”人設。此次事件中,他高調宣稱“與邪惡勢力搏鬥”,實質是強化“敢說真話”的公眾形象,甚至可能藉此收割流量。但網友對其“大學學歷冒充專家”“借兒子自殺事件炒作”的質疑,也讓其公信力面臨考驗。
輿論撕裂:民企“良心”人設遭遇信任危機
• 支持胖東來派:
“給員工發高薪的企業不該被詆毀!”“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但造謠必須付出代價!”——這類聲音認為胖東來是實體經濟的清流,維權行動有利於凈化網絡環境。
• 力挺宋清輝派:
“企業越大越要容得下批評!”“胖東來起訴普通人,和跨國集團打壓小博主有何區別?”——反對者擔憂形成“寒蟬效應”,導致自媒體不敢監督企業。

圖四
這場官司沒有贏家?
法律程序可能持續數月,但胖東來已付出隱性代價:2024年其員工流失率僅3.3%,但近期“起訴維權”引發的“霸凌博主”爭議,導致社交媒體差評增長15%。而宋清輝雖獲得短期關注,卻被扒出“自封經濟學家”“學術履歷造假”等黑歷史,粉絲量出現波動。
這場風波最終可能以“和解”收場——胖東來需要維護“厚道商家”形象,宋清輝也難承受敗訴風險。但更深層啟示在於:當企業把“高薪福利”作為營銷賣點時,就必然要承受更嚴苛的輿論審視;而自媒體在追求“爆款”時,如何平衡觀點表達與事實邊界,將成為生存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