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美國總統特朗普憑藉強硬的談判手腕,近期又下一城,與柬埔寨達成了第四份關稅協議,此前他已相繼與英國、越南和中國敲定相關協議,而對於未能達成共識的國家,特朗普放言將大幅提高關稅,甚至高達60%至70%。
這一系列動作不僅讓美國在貿易戰中頻頻佔據主動,也讓全球市場為之震動。關稅協議的背後,特朗普究竟“賺”在哪裡?
四國協議下的利益布局
特朗普在關稅談判中的“賺大了”,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與英國、越南、中國和柬埔寨達成的協議中,這些協議看似各有側重,但無一例外地為美國爭取了顯著的貿易優勢。
先看與英國的協議,英國汽車出口美國的前10萬輛關稅降至10%,超出部分為25%,而美國對英國鋼鐵和鋁的25%關稅直接歸零。
英國還承諾將美國乙醇進口關稅清零,並開放農業市場,這一協議不僅為美國企業打開了英國市場,也讓英國在關鍵產業上做出了讓步。
再看越南,美國企業享受零關稅進入越南市場,而越南對美出口卻需承擔20%關稅,更狠的是,針對轉口貿易的40%高關稅,直接劍指通過越南規避關稅的國家,尤其是中國,這種不對等的設計,顯然讓特朗普在談判桌上佔盡上風。
中國方面,儘管貿易戰一度劍拔弩張,但六月談判達成的框架顯示出緩和跡象,美國放寬了對華出口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乙烷和飛機發動機的限制,中方也承諾相應措施。
儘管細節尚未完全明朗,但這一進展無疑為中美貿易注入了一絲樂觀情緒,至於最新的柬埔寨協議,雖然具體條款未公布,但作為第四份關稅協議,它的達成進一步鞏固了特朗普的貿易戰“戰果”。
如果說達成協議的國家讓特朗普嘗到了甜頭,那麼對未達成協議的國家,他則毫不手軟地揮起了關稅大棒,日本、歐盟等貿易夥伴首當其衝,而這一策略的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博弈?
以日本為例,雙方談判已進行了七輪,特朗普卻公開表達不滿,甚至威脅加征30%至35%的關稅,汽車產業是談判的焦點,日本堅持保護本國車企,而美國則希望通過高關稅迫使對方讓步。
歐盟的談判也在最後關頭陷入僵局,2025年7月4日歐盟外交官透露,雙方未能在7月9日截止前達成協議,若談判破裂,美國對歐盟商品的關稅可能從10%飆升至20%甚至50%,歐盟則準備對21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
更令人咋舌的是,特朗普近期宣布,從8月1日起對近100個國家加征10%的基礎關稅,對部分國家甚至可能高達60%至70%。
這種單邊主義的強硬姿態,不僅讓未達成協議的國家面臨巨大壓力,也讓全球貿易體系蒙上陰影,那麼這種極限施壓真的能逼迫各國就範,還是會引發更大的反制風暴。
特朗普的雙線作戰
關稅政策之外,特朗普還祭出了另一張王牌“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這項法案於2025年7月4日簽署,計劃未來10年減稅4萬億美元,同時削減1.5萬億美元支出。
核心內容包括永久化2017年的減稅政策、削減醫療補助、提高債務上限5萬億美元,以及取消新能源汽車稅收減免,這不僅是對內經濟刺激的延續,也與關稅政策形成了內外呼應的雙線作戰。
法案的影響立竿見影,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稅收減免的取消直接削弱了消費者購買意願,導致本田停止開發電動SUV,轉向混合動力汽車,特斯拉則傳出推出“平價版”Model Y的計劃。
這種政策轉向可能拖慢美國在全球新能源競爭中的步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法案將擴大美國財政赤字,債務危機風險加劇
從四國關稅協議到“大而美”法案,特朗普的政策看似讓美國賺得盆滿缽滿,但其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卻是一把雙刃劍。
短期內,美國通過關稅壁壘和減稅政策刺激了經濟增長,部分企業受益匪淺,高關稅威脅和單邊主義也激化了全球貿易摩擦。
日本和歐盟的反制清單已蓄勢待發,中國則通過加強與歐盟、東盟的合作分散風險,更重要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新貿易框架的推進,顯示出各國正在加速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從數據上看,美國的貿易逆差並未因關稅政策顯著縮小,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美國貨物貿易逆差仍高達1.2萬億美元,顯示關稅的實際效果有限。
相反,高關稅增加了企業成本,最終可能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此外“大而美”法案引發的財政壓力,可能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動搖美國經濟根基。
總結
特朗普通過第四份關稅協議和“大而美”法案,在貿易戰中看似大獲全勝,但其政策的長期效應仍充滿變數。
全球貿易格局正在重塑,各國間的博弈愈發激烈,面對不確定性,各國需攜手合作,以開放與對話化解分歧,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
信息來源
中國日報網 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
極光新聞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