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近日在專訪中回應兩岸統一話題,提出所謂"對等尊嚴"條件,將兩岸比作大小公司,實則暗示拒絕一國兩制統一模式。
言論一出,國際社會迅速反應,日本長崎市拒絕邀請台灣參加原爆紀念活動,韓國總統熱門人選李在明更直言"台海衝突與韓國無關",給台當局當頭一棒。
賴清德言論隱藏着什麼政治算盤?各國為何在此時給台當局潑冷水?
賴清德的統一幻夢
賴清德在任期將滿一年之際,突然對兩岸統一問題發表了一番"高見",在接受網絡節目專訪時,他竟然將大陸和台灣比喻為"兩個公司",聲稱大公司不能直接吞併小公司,這是島內民眾"無法接受的"。這種比喻暗藏着"兩國論"的政治意圖。
賴清德還提出了所謂"對等尊嚴"的條件,要求大陸"正視台灣存在的事實",這一表述比起蔡英文常說的"兩岸互不隸屬"更進一步,直接演變為"兩國互不隸屬",賴清德這種說法,就像是打着統一幌子的分裂旗號,看似願意談,實則在設置不可能實現的前提條件。
然而,他似乎忘記了基本現實——在去年的選舉中,他的得票率甚至沒有過半,如今支持率更是跌至三成左右,賴清德哪來的底氣代表台灣民眾?
這番言論剛出爐,國際反應就來得乾脆利落,日本長崎市拒絕向台灣發出原爆紀念活動邀請,韓國總統熱門候選人李在明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大陸與台灣打不打仗與韓國無關",這相當於給賴清德當頭澆了一盆冷水,將其"倚外謀獨"的幻想擊得粉碎。
三敗俱傷
賴清德執政將滿一年,交出的卻是一份慘不忍睹的成績單,根據TVBS民調顯示,他的滿意度僅有32%,而不滿意度卻高達55%。
這與民進黨自己宣稱的57%滿意度形成了天壤之別,簡直像是在描述兩個不同的台灣,這種數據差異不禁讓人懷疑,民進黨是不是只在自己的"同溫層"里做民調?
在兩岸關係上,賴清德犯下了三個致命誤判,第一,他誤判了中美關係的走向,以為兩國會持續激烈博弈,然而事實卻是,中美在瑞士日內瓦發表了聯合聲明,展現出合作的意願。
第二,他誤判了大陸的軍事實力和決心,認為大陸"不敢打、不能打",然而印巴空戰中,中國產的殲10CE擊落了法國的4.5代戰機陣風,讓全世界見識了中國的軍事實力。
最致命的是第三個誤判:賴清德竟然認為"台獨"在他手上可以實現,然而早在多年前,李登輝和陳水扁就已經承認"台獨"是假議題,賴清德卻把這個假議題當成了真命題,這就像是把海市蜃樓當成了真實的樂園,不僅自己被迷惑,還要帶着台灣民眾一起走入迷途。
賴清德的困境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了"大罷免"外,他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島內經濟問題、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面對這些實際問題,賴清德的解決方案竟然是提出"對等尊嚴"這種虛無縹緲的口號,試圖轉移公眾注意力。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着賴清德個人的政治前途,更牽動着整個台灣社會的神經,台灣民眾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賴清德的政治操弄不但無法改善他們的生活,反而使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越發孤立。
藍營迷途
面對賴清德的言論,國民黨第一時間站出來批評,卻出人意料地抓錯了重點,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公開表示,"主權"不是商品,也不是能夠討價還價的股份買賣。
這番表態,反而暴露了國民黨的底色——他們認為賴清德的言論是在承認台灣地區可以被"併購",只是"價格"不合適。
這種解讀本身就頗具諷刺意味,首先,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本就不存在所謂"主權"問題,其次,統一從來就不是什麼"併購"行為,而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國民黨的這種表態,就像是隔靴搔癢,不僅沒有直指賴清德"兩國論"的實質,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他的錯誤前提。
近年來,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左右搖擺,不敢旗幟鮮明地支持統一,部分藍營政客為了迎合選舉和民粹需要,呈現出明顯的"綠化"趨勢,被島內媒體稱為"藍皮綠骨",這些"暗獨"勢力對兩岸統一的危害性,絲毫不亞於公開的"台獨"勢力。
更諷刺的是,國民黨明明手握台立法機構的主導權,卻被賴清德的"大罷免"搞得措手不及,在島內議題上瞻前顧後,內部紛爭不斷,面對民進黨時經常被打得潰不成軍,這種政治無能,讓許多支持統一的民眾感到失望和無奈。
國民黨的尷尬處境,反映了台灣政治生態的複雜變化,一方面,他們需要維持與大陸的溝通優勢,以在島內獲取政治資本,另一方面,又不敢過於親近大陸,生怕失去選票,這種兩面派的做法,不僅無法贏得民心,還使自身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台灣內部政治的這種複雜態勢,其實是更大國際棋局的一部分,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戰略考量下,台灣問題早已超出了島內政治的範疇,成為國際博弈的重要一環。
國民黨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正視兩岸統一的歷史趨勢,恐怕將在台灣政治舞台上越發邊緣化。
美日韓的冷眼旁觀
在國際舞台上,賴清德的言論猶如一出獨角戲,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呼應,反而引來了美日韓的冷眼旁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對台灣問題的表態,在中美瑞士會談後,特朗普罕見地提到"和平與統一"(unification)一詞,這個詞上次出現在西方語境中還是形容東西德統一。
作為德裔美國人,特朗普不可能不知道"unification"的真正含義,這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在美國眼中,台灣問題可以作為中美談判的籌碼。
與前任拜登不同,特朗普上台以來從未公開承諾"保護"台灣,從他對待台積電的態度來看,目標很可能是儘快掏空台灣的技術資源。
與此同時,日本和韓國也紛紛展現出對台灣問題的務實態度,日本長崎市直接表態,只會向在日本設置有駐外公使館以及在聯合國設有代表團的國家與地區發放請柬,這一票就將台灣拒之門外。
更令"台獨"勢力心碎的是,韓國最熱門的總統候選人李在明明確表示,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問題與韓國無關,韓國不應該介入。
李在明的支持率超過50%,這意味着他的表態很可能成為韓國未來5年的正式政策,對台當局而言,這無異於是釜底抽薪,進一步瓦解了其"倚外謀獨"的戰略。
國際社會的這些反應,清晰地表明了一個事實,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台灣問題始終被視為中國的內政。
無論賴清德如何包裝其"兩國論",如何試圖國際化台灣問題,最終都難以改變這一基本事實,正如特朗普所暗示的那樣,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方向是統一,而非"獨立"。
這種國際態勢對台當局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賴清德的"對等尊嚴"言論,在國際冷遇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台灣當局應該重新審視其兩岸政策,回歸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而不是繼續沿着"台獨"的死胡同一意孤行。
結語
賴清德的"對等尊嚴"言論不過是"兩國論"的變裝演出,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這種不顧現實的政治表演註定難有市場。
國際社會的冷淡反應已經表明,"台獨"之路愈發狹窄。無論誰在台執政,都無法改變兩岸終將統一的歷史大勢。
如何在新形勢下推動和平統一進程?民族復興需要兩岸智慧,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