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軍隊恢復軍銜制度後,不少曾在1955年授予校官、尉官的將領,成為少將、中將、甚至是上將。後勤系統出身的銀學善也是其中一位。
1944年10月,新四軍淮北軍分區招兵,動員學生參軍,銀學善當即報名,隨後到軍分區學生大隊集訓。
雖然參軍,可他們這些學生兵可不一樣,有文化,年輕,這也是部隊需要的地方。因此並沒有安排到一線打仗,而是集訓後,分配到不同單位工作,銀學善到供給部供給訓練隊集訓學習,從此與後勤打一輩子交道。
解放戰爭時,上級成立豫皖蘇軍區,銀學善所在的旅編為軍區獨立旅,銀學善由司令部調到旅警衛營擔任會計兼管理員,主要任務組織領導幾個連的司務長籌措糧食,保障部隊供應。
1949年,部隊編為18軍跟着劉鄧首長渡長江,挺進大西南,參加解放西藏。18軍雖然是由地方部隊組建而來,成軍時間短,但擔負解放西藏的任務就是一大功。
面對高海拔氣候,戰士們不僅要作戰,更要面對極端自然條件,高原反應幾乎是人人都要面臨的。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糧食供應問題,幾萬人的部隊,都需要從內地運輸,交通極為不便,要保障部隊有飯吃,是非常難的工作,絲毫不比作戰困難小。
當西藏的情況穩定後,他被抽調到後勤學院學習,一開始有些吃力,後來一學期比一學期好。
1955年,他從副營職被提拔為正營職,並被授予大尉軍銜。一般情況下,正營職會被授予少校,原因是剛提拔為正營職,按照副營職授予大尉,並沒問題。同時,他又向學院政治部反映,自己在1954年被評為二等功,調出後不知道批下來沒有,希望組織查一查。最終政治部通知,因西藏部隊變動大,18軍改為西藏軍區,後方部隊司令部和53師撤編,立功情況無處查找。
沒辦法,這個二等功也許只有他一個人清楚。
1957年8月,從後勤學院畢業後,重返西藏。按說很多人經過學習後,會重新分配單位,而且在西藏高海拔地區,自己已經工作多年。上級之所以把他再次調回西藏,原因很簡單,熟悉西藏後勤工作,適應高原氣候,而且學習系統化的後勤知識,應該學以致用到西藏,對西藏部隊後勤工作發揮作用。或許還有一點,就是西藏軍區有過招呼,畢業回原單位。
此後,在西藏一工作就是二十年,先後擔任西藏軍區後勤部戰勤科科長、1971年擔任西藏軍區後勤部部長。1983年,調任總後勤部副參謀長兼管理局局長,
1988年,全軍授予軍銜時,他作為正軍職被授予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