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白玉京】
近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空戰在喀喇崑崙西段爆發,巴基斯坦空軍對印度展開了精密籌劃的空中打擊。根據巴方通報與社交平台大量佐證資料,印度空軍在短時間內損失6架軍機,其中最引發震動的,是“陣風”戰鬥機被中國pl-15擊毀。
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空戰勝負。陣風戰機是印度近年來最引以為傲的高端裝備,擁有主動相控陣雷達、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還搭載了號稱能抵禦f-22鎖定的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在西方航空界的設想中,它是第四代半戰鬥機中的“終極形態”,專為複雜電磁環境設計,理論上極難被鎖定擊落。
但這一次,它不僅被擊中,而且是在幾乎沒有規避動作的情況下被pl-15導彈擊中。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對於這場“沉默的遠程獵殺”,我們必須從戰場布局、電磁對抗機制與導彈技術的協同變化中,重新理解現代空戰的真相。
歐洲最先進的空戰自衛系統失效了
按理說,陣風戰機不該這麼輕易被擊落。
陣風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空戰自衛系統spectra,號稱可以360度無死角保護戰機
它所搭載的spectra電子戰系統,被法國達索公司譽為“歐洲最先進的空戰自衛系統”。這個系統集成了雷達告警接收器(rwr)、主動干擾機(drfm)和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能在敵方雷達鎖定之初就發出預警,隨後自動釋放干擾波束或誘餌彈躲避導彈追蹤。在北約歷次演習中,spectra曾成功干擾美軍雷達,甚至f-22隱身戰機也無法鎖定,可謂名聲在外。
那麼,它為何未能抵禦pl-15?
問題的關鍵,或許不在spectra系統本身的技術短板,而在於巴基斯坦空軍所採取的戰法與態勢,超出了spectra的反應邊界。spectra系統是設計用於應對“常規空戰流程”的防禦系統:雷達探測→威脅識別→干擾規避。但是面對pl-15,spectra系統可能不是“沒有干擾成功”,而是“連干擾啟動都來不及”。
因為pl-15並非孤軍突襲,而是置於一整套“預警+數據鏈+導引一體化”的作戰網絡中。pl-15通常在中段飛行階段由預警機或地面雷達通過數據鏈精確引導,直到末段才啟動主動雷達導引。pl-15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啟動時間很短,一旦激活即進入末段鎖定,而這時距離目標可能已不足20公里,留給spectra的反應時間以秒計,干擾窗口極小。
此外,如果pl-15使用了頻率捷變、低可探測性的導引波段(如ka波段),再輔以地面和空中雙向數據鏈修正航跡,那麼spectra這類以“戰鬥機自保”為核心的系統,便無法構成真正意義上的防護。再加上導彈本身具備抗干擾算法優化,即便spectra成功識別、釋放誘餌,也未必能改變導彈航跡。
f-22能偵測到陣風的存在,但卻因為spectra系統無法穩定跟蹤和鎖定陣風
所以spectra系統面對的不是一枚導彈,而是一個覆蓋百公里、動態變化的空中伏擊鏈路。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不能忽視:spectra系統的最大優勢是在電磁態勢已知、威脅方向明確的前提下調配資源,在正面戰場中發揮主動干擾與欺騙作用。但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是巴方設定的信息不對稱戰局。印度空軍或許直到第一架陣風被擊中,才意識到自己已被包圍在一個電子火力網中。這不是spectra技術失敗,而是它在面對一個中式體系壓制對手時,策略性地被廢掉了。
陣風被擊落,是飛機不行,還是印度空軍不行,只怕印度也沒有答案
漂亮的伏擊戰
pl-15能打出關鍵戰果,靠的並不只是導彈性能,更是巴基斯坦空軍一次精心設計的“空域設伏”。
此次作戰並非臨時應變,而是一次具有高度計劃性的體系打擊。根據多名巴基斯坦議員與消息人士確認,擊落陣風戰機的,是由殲-10c戰鬥機發射的pl-15導彈。這意味着,殲-10c不僅承擔了搜索與目標指引任務,更是整個打擊鏈中的核心火力平台。它所攜帶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與數據鏈系統,使其具備在複雜電磁環境中獨立完成“發現-瞄準-發射”的閉環能力。
與此同時,梟龍block Ⅲ則可能執行了更具戰術彈性的輔助任務:牽制印方空域、實施誘導擾動、壓縮陣風的可行動作空間,為殲-10c營造乾淨的發射窗口;f-16提供戰術補位,預警機zdk-03維持戰場態勢感知,地面防空力量則構成遠中近一體的封鎖網。
更關鍵的是,這並不只是一次空空交火,而是一次空地聯合、節奏高度控制的戰場伏擊。hq-9等中遠程防空導彈極可能前推部署,封鎖印軍支援方向與迴避路徑,為空中“打擊編隊”提供縱深依託,也讓印度戰機在入場一刻起就陷入壓迫態勢。
在這樣一套體系打擊下,單一機型的電子戰優勢根本無從施展。spectra系統不是失靈,而是無從響應。
中國的pl-15和印度陣風戰機m88發動機殘骸,成為印巴空戰的鐵證,讓印度無法矢口否認
敢打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或許會對這場戰鬥的結果感到意外,但真正讓人值得警醒的,不是pl-15的射程,也不是陣風的失利,而是巴基斯坦空軍展現出的作戰意志與執行能力。
他們不是倉促應戰,而是經過精心籌劃後選擇了主動出擊;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空中對射”,而是一次體系壓制下的設伏打擊。這場戰鬥,某種程度上讓人想起十年前土耳其一舉擊落俄軍su-24戰鬥轟炸機的那次行動——要麼不打,要打就打狠,打得對手措手不及。
對比之下,印度空軍雖然裝備不弱,卻始終處於被動。技術並非落後,戰機也並非不先進,但在指揮鏈混亂、系統協同不足的情況下,再好的飛機也成了“各自為戰”的孤島。
毫無疑問,巴基斯坦正在向外界證明:它已經擁有了一支敢打、能打、有組織的空軍力量。這不僅是巴空軍能力的展示,更是中國“中式攻勢空軍作戰體系”的一次小試牛刀。pl-15、殲-10c與預警系統的協同,正在演示一種不同於西式“單機性能主導”的戰鬥邏輯。未來,世界各國或許不得不重新評估中國空軍在遠程制空、信息主導與體系作戰方面的真正實力。
而pl-15,也終於不再只是航展上的模型與數據,而是真正走進了實戰記錄本,走進了對手飛行員的心理陰影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