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商用飛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陳勇的名字註定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坐標。
“中國商飛工程總師”“c909 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商飛科技委常委”,是陳勇最常見的頭銜,他用近四十年的堅守與創新,將中國噴氣支線客機從藍圖變為現實,在國際航空舞台上書寫了屬於中國的篇章。
3月29日,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一期航空科技大講堂在廣東珠海橫琴科創中心報告廳成功舉行,陳勇就“國產大飛機安全與運行”展開演講,圍繞國產大飛機安全、航空運行安全和飛行訓練安全等三方面作了詳細論述。
pconline對陳勇進行了獨家專訪,他從自己的童年一直聊到最新的國產六代機試飛;從國內飛機產業艱難起步,到展望中國能否引領下一代航空器變革,從中我們能看到中國第一代航空人的夢想和執着。
從閻良少年到航空總師,初心鑄就飛天夢
1988年,西北工業大學飛機設計專業的畢業典禮上,一位來自陝西閻良的青年學生眼神堅定。他叫陳勇,帶着對飛機製造的痴迷,選擇投身中國航空工業的最前線。
閻良作為中國航空城的獨特環境,讓陳勇從小就與飛機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看到鋼鐵鑄就的龐然大物騰空而起,那種震撼至今難忘”,源自童年的好奇,最終演變為陳勇推動中國民機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西工大求學期間,陳勇不僅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更在實踐中培養了系統思維能力。學校“三實一新”的校風(基礎紮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開拓創新)深深烙印在他的職業生涯中。
1988年進入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後,陳勇從基層設計員做起,參與xx七、運 7-200a等多個型號研製,逐步成長為技術骨幹。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航空業的複雜性,陳勇對pconline強調到:“航空工業是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的短板都會影響全局。”正是懷着極強的信念感和責任感,陳勇開始承擔更艱巨的國家級工程。
2004年,陳勇臨危受命擔任c909(此前名稱為“arj21”)總設計師,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研製噴氣支線客機。面對國際適航標準的嚴苛要求和技術封鎖,他帶領團隊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攻關歷程。“當時國家需要我,那我就義不容辭衝上去了”,陳勇向pconline回憶道。
在c909研製過程中,陳勇團隊創新性地採用“主製造商-供應商”模式,整合國內外資源,全力大同研發、生產、製造產業鏈。與此同時,還必須自主掌控核心技術,為此他們攻克了失速警告系統、結冰防護等多項關鍵技術。
2008年c909首飛成功後,又經歷了 6 年適航取證的艱難歷程。2014 年 12 月 30 日,c909 獲得型號合格證,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噴氣支線客機技術的國家。
這款被稱為“阿嬌”的國產客機,不僅打破了歐美在支線客機市場的壟斷,更培養了一支創新能力出眾的民機研發隊伍,而他們才是國產大飛機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
c909飛機背後團隊合影
用技術實現突圍,c909 的創新密碼
作為c909系列總設計師,陳勇帶領團隊在安全性與經濟性平衡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針對噴氣客機三大技術難點——產品複雜性、市場競爭性、安全嚴苛性,他們構建了“三位一體”的技術體系。
首先是搭建了符合國情的適航安全體系,團隊不僅首創民機失速設計驗證技術,還建立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適航管理流程。c909 在研製過程中完成 8000 余次高風險試飛,關鍵系統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陳勇和團隊還突破國外開發平台綁定限制,實現新機型快速構建與多機型統一管理,開發效率提升 40% 以上,最終建立了一套深耕國內的智能製造體系。
而針對近年來日益重要的綠色技術方面,團隊還在氣動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c909最終實現了油耗較同類產品降低 8%,氮氧化物排放符合caep/8 標準。
這些創新不僅讓c909成為一款優秀的商用飛機,更使得c909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吸引了大批航空公司的目光。如今,c909訂單已覆蓋國內外多家航空公司。
當然,在漫長的開發歷程中,要保證萬無一失無疑非常艱巨,再加上航空業對安全極高要求,一架大飛機的誕生往往需要久經考驗。
陳勇的做法是,構想一些“至暗時刻”,考驗c909能否在嚴苛環境下依然能安全運營。“比如說我構想了一個場景,就像電影《薩利機長》遭遇的那樣,飛機撞上鳥群導致發動機停機後,應該怎麼降落在湖面上?”陳勇對pconline表示,類似這樣的極端場景,他構想了幾十個,在每一個場景里,c909都要驗證其安全性。
正是這些未雨綢繆的準備和試驗,讓c909不斷刷新記錄。截至目前,c909飛機已交付162架,累計運營645條航線,通航全球158座城市,安全運送旅客超2000萬人次,累計擁有超過62萬小時的安全飛行記錄。
中國能否引領下一代航空器變革?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汽車和機器人產業都並不突出,但在國家政策鼓勵和行業良性競爭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都成為領跑全球的“智造”產業。
如今,國內商用大飛機似乎走過了與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產業極其相似的前半程,能否像後兩者一樣領跑全球也因此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去年底,國內兩款六代戰鬥機試飛成功後,中國航空業迎來信心高漲的時刻。
c909(下)、c919(上)雙機飛行
陳勇對pconline表示,站在商用飛機的行業角度來看,他認為中國一定會引領下一代全球航空器變革。在他看來,中國是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市場,巨大的需求將為國內航空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再者,作為一個商業飛機後來者,國內航空人一直不斷地在安全領域、適航領域進行創新,所採用的都是最先進的標準,是全世界航空業積累起來的適航標準。
事實上,如今全球航空業正暗流涌動,面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浪潮,陳勇以戰略家的眼光提出三大發展方向:
1、新構型設計:探索分布式推進、飛翼布局等創新設計,提升飛機性能與經濟性;
2、新能源應用:開展氫能、電推進等技術研究,推動綠色航空發展;
3、超聲速技術:布局高速民機研發,縮短洲際飛行時間。
陳勇已啟動多個前沿項目研究,一直推進行業朝這方向發展。2025年3月,陳勇在中航大演講時指出:“未來的競爭是技術路線的競爭,我們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主動權。”
生產一架客機往往涉及數十萬個零部件,無論是航空產業鏈的複雜度,還是搶佔下一次航空飛行器技術高地,都決定了人才將是未來行業競爭核心。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校友和西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陳勇始終關注人才培養。他在母校演講時寄語青年學子:“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
陳勇也對pconline表示,除了專業的航空知識,希望新一代航空工程師對航空事業懷有孜孜熱愛之情。在他看來,中國大飛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熱愛才能不斷面對前路的未知。
從國內航空業艱難起步到c909橫空出世,從適航取證到產業化發展,陳勇用四十年光陰詮釋了航空人的擔當。他的故事,是中國民機事業從落後到迎頭趕上的縮影,更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精神的生動寫照。
當被問及國產大飛機的終極目標時,陳勇表示,商用大飛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希望能快速實現規模化和系列化發展,服務於國民經濟,讓大家都能更便捷地出行。
當被問及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時,陳勇用一句話頗為感慨地表達了他的心情,“對於我來說,希望那款飛機(c909)能夠成為被歷史記住的一代名機”。
未來,在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的壯麗畫卷中,陳勇無疑將是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