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戰爭,需要的裝備,都是更加智能和先進的武器,這些都是高成本堆砌而成,中國14億多人口,每個人捐出1000元,可以支持打多久的仗?
互聯網時代,人們對於軍工武器的造價,都略有了解,比如東風41導彈,一枚就要高達25億元人民幣,一艘航母的造價,都是幾百億起,那麼這些高昂軍備,一旦需要在戰爭中發揮威力,將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高科技燒錢的戰爭,真的比拼的是國家背後的財力嗎?
一旦爆發戰爭,就是人類最不願意麵對的極端的災難,而戰爭交鋒的背後,是交戰方各自要拿出底氣和支援,這些都是需要更多的綜合實力。
燒錢一詞,能夠說明戰爭中武器消耗的速度和驚人的作戰成本,這對於當下的科技時代,是發展的必然,也是交戰雙方,都無法避免要承受的作戰代價。
人們在驚嘆武器的打擊能力,打擊效率的同時,也要明白,短時間能形成巨大的火力覆蓋,武器發射的密度數量,都是金錢成本決定的作戰規模,以美國為力,在挑起任何實戰時,美國都以空襲為主,大規模的高密度的空襲,投擲的彈藥數量驚人,美國的一枚導彈就要達到平均百萬美元,比如AGM-88G導彈,單價就達到了614.9萬美元一枚,最便宜的AGM-!14地獄火導彈,單價為7萬美元一枚,而美國空襲的頻次之高,發動空襲的總次數之多,非常恐怖。
比如美國攻擊阿富汗時,僅僅其中一年時間,用飛機發射的武器彈藥,不全是導彈都發射了7400多枚,阿富汗戰爭中,美軍的空襲超過幾十萬次,軍費消耗超過1萬億美元,另外偵察情報監視搜集信息等,還消耗了37億多美元。
言歸正傳,如果我國的14億多人,每個人給國家捐1000元,能支持作戰多久?
這筆錢的總額為1.4萬億人民幣,大約為2000億美元,如果放在能夠以人海戰術發力的戰爭時期,還能採購很是可觀的武器和後援裝備,能頂一陣子,但是要看到美軍在二戰期間,每一個月的軍費消耗總額,也達到了千億美元,這說明一旦武器先進程度提升,消耗成本總額的速度就非常可怕。
現在高科技打造的武器,大量使用電子系統,通過衛星通信,制導,智能系統,自動化控制,發揮更大的作戰打擊威力,這些建造成本的金額,是一筆巨額的開支,一旦武器的數量疊加,總額將會是一筆天文數字,動輒一場戰爭下來,就要達到萬億起步。
現代戰爭需要用到的裝備,都過於昂貴了,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消耗成本,都是需要比拼一個國家的綜合財力,戰爭就是在看誰能投入更多,打擊更准,堅持更久,火力更猛,後勁更足。
所以現代化的戰爭,能夠堅持多久,真的不好具體推測,只能截取其中單項的信息來判斷,比如美國多個導彈發射裝置的發射能力,一分鐘就能連續發射1800多枚,假設說發射的都是戰斧巡航導彈,一枚就高達千萬人民幣,可以換算一下,10枚就是億元,100枚就是10億,1000枚就是超過百億。
也就是說,一分鐘就能打出將近200億元人民幣的導彈成本,還不算其他武器的消耗,這樣的飽和打擊能力,是否夠恐怖?燒錢的速度是否夠快?美國自己也清楚戰爭的燒錢速度驚人,因此總是拉幫結夥,想要用盟友國家的參與,分攤一些戰爭成本的消耗。
話題回到我國的1.4萬億人民幣,能夠支持作戰多久的話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前提是,我國需要打擊發射出去多少武器?肯定是根據敵人進攻的火力,作戰的反制需求決定,如果按照剛剛美國進攻的飽和打擊密度來假設,答案自然可想而知。
這種火力是極端情況,美國不瘋的情況下,也不會如此使用武器,就算美國財大氣粗也承擔不了這樣的揮霍。
因此作戰時發射導彈,會有非常大的發射數量差距。按照小規模區域作戰簡單推測,美軍戰機每天出動的頻次10次計算,每次投擲10枚導彈計算,作戰一天也要投擲100枚導彈,就算按照每天100架戰機作戰,也要發射1000枚導彈,每一枚導彈的成本按照100萬元估算,一天僅導彈的消耗成本就高達億元人民幣,算上其他的武器成本,作戰一天綜合消耗在千億人民幣是需要的。
因此如果我國在戰爭中,用對等的火力反擊,就能知道每一天作戰的成本也要千億人民幣左右,那麼1.4萬億人民幣,大約能支持作戰14天左右,也就是半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