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一次聯合國會議上,中美俄三方代表,又貢獻了一次歷史性的名場面。
事情的起因是美方代表指責中國在俄烏衝突偷偷給俄羅斯提供了軍事援助。
那麼中國是怎麼回答的,我們是不是真的給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了呢?
以往對面西方刁難性的問題,我們都是回答得很含蓄的,即便對方再無禮,我們也會給留三份薄面。
但這次,中國代表耿爽就說得很直接,如果中國真的給俄羅斯提供了軍事援助,那俄烏衝突的局勢早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言下之意很明確了,美國你可以懷疑俄羅斯,但如果真的五常里最強的國家下場了兩個,烏克蘭還能撐3年嗎?
疑我的政治立場,但你不能懷疑我的軍事實力。
如果烏克蘭這都能撐3年,不如讓法國退出來,五常的位置給烏克蘭好了。當年二戰的時候,法國面對德國都撐不了這麼久。
當然,真正證實了中國沒有援助俄羅斯的,並不是耿爽的發言,而是聽到這番話時,俄羅斯代表的反應。
俄羅斯代表當時在幹啥?在玩手機。現場的記者也很懂節目效果,給了他一個鏡頭。
俄羅斯代表全程盯着手機,好像沒聽到耿爽說的話。
因為耿爽的回答,固然是對應了美國的刁難,更最受傷的還是俄羅斯。因為這種話的意思,不就等於是在說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不行么?
俄羅斯代表的行為也等於是默認了耿爽說的話。
所以,在這次的俄烏衝突中,俄羅斯有後盾么?大概率是沒有的,至少不會是中國。
或許有人會奇怪,中國真的沒有幫助俄羅斯么?明明俄烏衝突爆發後,國內輿論基本是一面倒的支持俄羅斯,難道官方真的就沒啥表示么?
這個事情,如果放在幾個月前,或許還有討論的餘地,而在今天,這種說法本身就已經不攻自破了。
為什麼呢?
因為就在美國指責完中國援助俄羅斯才一個多月,美國自己就已經主動的,越過烏克蘭去跟俄羅斯和談了。
說好的文明呢,說好的正義呢?怎麼在第一線的烏克蘭還沒投降,美國就先投了?
從美國的態度也能看得出來,美國並不是真的有多想跟俄羅斯打這一戰,比起打仗,搞錢才更要緊。
而美國的這種態度,也可以代表烏克蘭背後一眾西方盟友的態度。
與其說是俄羅斯有什麼靠山和後盾,不如說是烏克蘭的靠山們太靠不住了。
說一個小事,就能看出烏克蘭的這些盟友們有多不靠譜。
到2025年,德國在援助烏克蘭上已經花了超過52億歐元,而這個數字背後是很有水分的。
因為其中有價值30億歐元的武器裝備是翻新過的。
2023年時,德國政府就從比利時的一家防務公司買了49輛二手豹1坦克。
這些坦克,差不多可以算是“文物”,在上世紀60年代,確實算是先進裝備,但放到今天實際作用可能都未必能比得過卡車。
所以德國政府幾年前幾乎是把這批坦克當廢鐵賣給了比利時,根本就是嫌這些過期坦克留在佔地方。
俄烏衝突爆發以後,歐洲各國需要援助烏克蘭,每個國家都得表示表示,德國就說自己會給烏克蘭提供幾百輛坦克。
但真要德國拿出這麼多好的坦克來,他又心疼捨不得,最新的豹2型坦克,只交付了一批就沒下文了。
主要提供的就是豹1這種已經被淘汰的坦克。
因為德國之前已經清過庫存了,豹1坦克一下想拿出100輛也費勁,於是就想起來幾年前不是以廢品價賣給比利時一批么?
跑去一問,沒想到坦克還真在,於是又以3.7萬歐元每輛的價格買了49輛回來。
這49輛在翻新後還不捨得全給了烏克蘭,畢竟已經翻新了,說不定留着還有用,只給了30輛。
達成協議,將德國製造的豹1坦克從比利時運往烏克蘭
雖然這些坦克是以3.7萬歐元的價格買回來的,算上翻新的費用也高不到哪裡去。
但德國政府當然不會按成本價來報援助,而是是全新的價格報的。那這30輛坦克就值老鼻子錢了。
一百多萬歐元的成本,愣是報出了幾十億歐元的援助。
說是援助了烏克蘭幾十億歐元,但烏克蘭真正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真正的大頭就不知道進了水的口袋了。
這種事情當然不是德國一國這麼干,而是西方各國的一個共識。剿匪的膽沒有,但藉著剿匪的名義撈錢的膽子,大大的有。
最近澤連斯基和特朗普不就撕破臉,兩個人不小心把實話給說了么?
特朗普看上烏克蘭稀土:不論你們是否會成為俄羅斯人,欠賬就要還錢
特朗普要澤連斯基還錢,因為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前前後後援助了烏克蘭約1800億美元,既然現在俄烏衝突已經要結束了,那麼烏克蘭就該還錢了。
澤連斯基則表示,還錢?還什麼錢?不是援助么?既然是援助,為什麼還要還?而且哪來的1800億美元,我實際收到的頂多就750億美元。
那1000多億美元去哪了呢?歐洲援助烏克蘭是假,但離不開俄羅斯可是真。
沒有烏克蘭,歐洲各國可能會被俄羅斯入侵,但沒有俄羅斯,歐洲各國可能真的過不了冬天。
整個歐洲對於俄羅斯是高度依賴的。
為什麼歐洲各國人民工作那麼輕鬆,收入還居世界前列?真的是歐洲人特別厲害么?
歐洲的富足,除了自身的技術積累外,還有三個重要的原因,一是美國承擔了各國的國防支出,因為在軍事上依賴美國,歐洲各國每年在軍事上的投入是很低的。
一年兩年不見得什麼,但幾十年下來,節省的也一筆很大的開支。
二是中國經濟崛起,為歐洲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想想幾年前,奔馳寶馬,各種意大利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多麼的吃香。
中國人對歐洲的牌子就有天然好感的。
中國產的不如日本產的,日本產的不如美國產的,美國產的又不如歐洲產的,這是很多人前幾年的消費觀念。
最後則是俄羅斯源源不斷的為歐洲輸送廉價的能源,分擔掉了歐洲人生活和生產的成本。
俄烏衝突這麼一打,俄羅斯的能源供應最先出現問題。
緊接着,各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下降。現在歐洲各國也開始發現美國靠不住,又要開始發展本國國防力量了。
連接俄羅斯和歐洲的天然氣管道
歐洲經濟的三條支柱,全部搖搖欲墜,最根本的就是俄羅斯這一條,真的關乎生存。
所以俄烏衝突打了三年,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能源供應也沒有完全被切斷,不是俄羅斯需要歐洲,是歐洲需要俄羅斯。
歐洲制裁了俄羅斯,真正難受的反而是自己。
所以從這個層面說,如果說俄羅斯真的有後盾,歐洲才是俄羅斯的後盾,歐洲和俄羅斯已經形成某種共生關係了,維持現在的平衡,對他們各自來說,都是最好的。
參考資料:
1.特朗普:普京想就俄烏衝突達成協議——來源:央視新聞 | 2025年02月14日 10:04:08
2.特朗普和馮德萊恩各執一詞,美歐兩方究竟誰援烏更多?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說——觀察者網2025-03-04 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