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號,還沒有過完春節,全國道德模範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我國核潛艇的奠基人黃旭華院士與世長辭,享年99歲,黃旭華院士隱姓埋名默默工作三十載,為研發中國核潛艇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離世是中國的巨大損失,如何看待黃院士的一生?如何評價黃院士呢?
黃旭華院士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的貢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 **國家戰略安全的奠基者**
- 黃旭華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工作的核心領導者之一。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國際封鎖、國內技術基礎薄弱的背景下,他帶領團隊從零起步,突破了核潛艇總體設計、核動力裝置、水下發射系統等關鍵技術,推動了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
- 中國核潛艇的成功研製,極大提升了國家海基核威懾能力,對維護國家主權和戰略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隱姓埋名的奉獻精神**
- 為保密需要,黃旭華隱姓埋名30餘年,連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具體工作內容。這種“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奉獻精神,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舍小家、為國家”的崇高品格。
- 他的選擇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科研工作者為民族復興甘願犧牲個人利益的集體特質,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
3. **科學精神與技術突破**
- 在缺乏外援的情況下,黃旭華團隊通過理論計算、模擬實驗和反覆驗證,首創了核潛艇的“水滴線型”設計,解決了水下高速航行與隱蔽性的矛盾。
- 他主持完成的中國核潛艇深潛試驗(1988年),親自參與極限下潛並成功,展現了對科學嚴謹性的追求與身先士卒的擔當。
4. **傳承與榮譽**
- 黃旭華培養了一批核潛艇領域的技術骨幹,為中國後續核潛艇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工作風格(如“三面鏡子”方法論:放大鏡看問題、顯微鏡找規律、望遠鏡謀全局)至今影響深遠。
-全國道德模範獲得者, 2019年獲授“共和國勳章”,202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等,這些榮譽是國家對其貢獻的官方認可。
歷史評價
黃旭華的貢獻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更在於他代表了一代中國科學家在極端困難條件下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民族精神。他的工作使中國成為全球少數擁有核潛艇自主技術的國家之一,其戰略價值隨時間推移愈發凸顯。他的故事既是科技自立自強的縮影,也是家國情懷的生動詮釋,激勵着後來者繼續投身國家重大科技事業。
黃旭華院士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最愛的國家,他曾經說過,當忠孝不能兩全時,對國家的忠就是對家庭的孝,雖然他有30餘年的時間從未跟家裡聯繫,也沒有告訴家裡人自己在從事什麼事業,但是當這一切公布的時候,家人都理解了他的苦衷,特別是他的母親,所以他認為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的孝,雖然他在父親離世的時候不能服侍左右,雖然家人當時對他不理解,但是這一切他認為都是值得的。因為他為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最終他的家人都理解了他。
黃旭華院士不但對中國的核潛艇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他的助人為樂精神在永遠流淌,他先後獲得了很多的獎勵和獎金,但是他過的生活卻很樸素,他把得到的獎金全部用來資助其他人學習科研,前後他對外捐出了2000多萬成立了教育基金,用於資助年輕人科研和學習。他對國家的忠、對後輩的愛和嚴,都是永遠留存和學習的,雖然他遠去了,但是他奉獻精神永遠傳唱和承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