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普羅的獨白
編輯|巴普羅的獨白
二十年前,美國認為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藉著“反恐”名義,繞過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
在科技發達的美軍面前,伊拉克戰敗,而領袖薩達姆在逃亡數月後,也被美軍抓獲。為了擋住天下眾口,美軍將薩達姆交給了法院審判。
當時的法官雖是伊拉克人,卻完全是聽從美國的指令行事,最終將薩達姆判處絞刑。
但這個法官不知道的是,他被利用完之後,美軍就對他不管不顧。
那麼失去了美軍保護的他,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本文信源來自百科&官方媒體【經典檔案紀實】【遼視檔案紀實】2023年發布。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無效”審判
當初,在抓到薩達姆後,如何處置他成了美軍的一大難題。
無論是秘密處決還是直接幹掉,都無法有效安撫世界尤其是中東地區出現的輿論。
而放了他或者軟禁他之類的更是不可能,但宗旨只有一個:薩達姆絕不能留。
在經過考慮後,美國決定走“正規流程”,由伊拉克法院對薩達姆進行審判。
在這樣的想法下,他們的第一個法官人選,是來自伊拉克庫爾德的阿明。
之所以選擇阿明,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血海深仇。
在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為了懲罰庫爾德地區人民的“不忠行為”,對庫爾德投放了大量的化學炸彈。
而阿明正是來自庫爾德,可以說阿明與薩達姆之間,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這場看似簡單只是“走流程”的庭審前,卻藏着暴風驟雨。
自開庭之後,薩達姆的有關律師不是受到襲擊就是遇害身亡。
美國原先讓與薩達姆有着血仇的阿明,判處其死刑,而且越快越好。
可是令美國沒想到的是,有着“滅族之仇”的阿明卻十分公正,在整個審判過程一直保持自己的職業操守。
不但給予了薩達姆充分的時間進行辯護,更是對現場眾多陪審的“好意”提醒置若罔聞。
美國一看這情況,再這樣下去頂多判薩達姆終身監禁,甚至有可能無罪釋放,這必須得換人了。
沒過多久,阿明就被迫退出了審判。
而後接替他工作的法官便是阿卜杜勒·拉赫曼。
拉赫曼同樣也是庫爾德人。
帶着復仇的審判
父母都是農民,考大學那年,拉赫曼以不錯的成績考取了巴格達大學的法學院。
59歲那年,他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法官”。
但是在拉赫曼心中,一直有一個過不去的“坎”,那便是薩達姆對庫爾德的屠殺。
所以這次看着美國給的“報仇機會”,拉赫曼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當初,在庫爾德屠殺發生後,那時的拉赫曼早已經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律師。
為了給家人報仇,凡是跟薩達姆有關的案件,拉赫曼如同打了“雞血”一般亢奮,一定要插手。
1989年,拉赫曼將一位薩達姆的親信親手送入監獄。
本以為能夠讓薩達姆“吃點苦頭”,沒想到當天夜裡,他就被薩達姆的情報人員帶走。
在那以後,拉赫曼受到了薩達姆方好幾個月的折磨。
可這並沒有讓拉赫曼退卻,反而讓他心中報仇的慾望更大了。
不同於阿明,拉赫曼對於薩達姆,那是恨到了極點。肯定是要判死刑的,而且死刑那是能多快就有多快。
所以在審判現場,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薩達姆多次想給自己辯護,結果每次的“演講”都會被拉赫曼無情打斷。
對於薩達姆的律師團隊,拉赫曼也是十分嚴厲。
面對律師的指責,拉赫曼不予理睬的同時,更是堅持審判要“依法進行”。
即使到後面薩達姆要用絕食來抗議自己的“不公”,拉赫曼也會命人對其強行進食。
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這場“審判”是美國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
但薩達姆仍有追隨者,那這場審判就需要慎之又慎。拉赫曼當然也考慮到了一點,開始有些猶豫。
美國看此情況,他們可沒那麼多時間。
為了能讓薩達姆早點“消失”,他們向拉赫曼承諾,事後會將他接往美國,會保護他的人身安全。
有了美國的“保證”,拉赫曼的決心也隨之更加堅定了。
最終,拉赫曼判處薩達姆絞刑,行刑時間就在2006年的12月30日。
如此快的審判,讓薩達姆的殘餘勢力無法接受。
而行刑時間也讓眾多民眾無法接受,因為行刑這天,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
最後,哪怕是眾多伊斯蘭教眾指責他侮辱了伊斯蘭教,拉赫曼也沒有絲毫改變審判的結果。
在他眼中,哪怕是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他也要復仇。
行刑那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觀眾通過電視轉播,見證了薩達姆的死亡。
當看到薩達姆的屍體那一刻,美國人的一個“眼中釘”除去了。
拉赫曼此時也是大仇得報,心中也釋然了,開始幻想今後的幸福生活。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幫助美國除掉薩達姆後,薩達姆的政權也隨之倒塌,但是仍有薩達姆的追求者在伊拉克活躍。
他們把薩達姆的賬算在了拉赫曼的頭上,他們認為,拉赫曼的判罰有失公允。
失去庇護後的“逃亡”
就這樣,拉赫曼每天都能接到無數的死亡威脅。
本以為有着美國的保證,拉赫曼能夠在審判後安穩地度過餘生。
但他沒想到,這份希望在隨着美軍的撤離逐漸變少。
看着答應自己的事情遲遲沒有兌現,拉赫曼主動找到了美國政府。
他希望美國能夠保護自己,但明眼人都知道美國壓根就沒有打算對拉赫曼負責。
為了安撫他,美國借口出於安全和政治考慮,讓拉赫曼先去英國待一段時間。
可在英國的日子,對於拉赫曼來說,也不好過。
哪怕已經離開了伊拉克,不少薩達姆的擁護者仍會“追”着拉赫曼。
在英國,他仍舊每天都要在“刀尖上行走”。
可英國政府也不是開善堂的,看到這麼一個“不安全因素”,想都沒想就將拉赫曼驅逐出境。
等到這時,拉赫曼才發現,美國那邊已經聯繫不上了,他是被美國徹底耍了!
哪怕他想自費前往美國,也根本沒有用。美國以“安全考慮”為由,拒絕了拉赫曼的入境請求。
至於伊拉克周邊的其他國家,早在他選擇跟美國站在一條船的時候,就已經容不下他了。
沒有辦法,拉赫曼帶着萬般無奈,返回了庫爾德自治區,希望落葉歸根。
但是,他的名字和過去的行為伊拉克人無法忘記。
自審判結束,拉赫曼就面臨來自薩達姆的支持者和遜尼派勢力的威脅。他收到過恐嚇信,甚至包括毒藥、爆炸和槍擊。
哪怕是在自己的家鄉,仍會有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子彈打過來。
為了逃避這些威脅,他不得不選擇逃亡,或者閉門不出以躲避追殺。
然而在經過長時間的逃亡後,拉赫曼還是沒能逃過死亡的命運。
結語
2014年6月,69歲的拉赫曼喬裝打扮為舞蹈演員,試圖逃往北部庫爾德地區。
但還是被抓到了,在經受了百般折磨之後被殺害。
其實,拉赫曼可以被視為權力和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他在審判薩達姆的案件中,雖然是很重要的角色,但問題是他在整個過程中受到了美國的影響和控制。
參考資料
[1] 【經典檔案紀實】——《展開薩達姆被處死的影像曝光:他的脖子套上絞繩,一聲令下被絞死》
[2] 【鳳凰衛視】——《重回伊拉克,揭開薩達姆之死:罪證確鑿,美國人也救不了》
[3] 【文匯網】——《2006年,我即將親證處決薩達姆的實況……》
[4] 【遼視檔案紀實】——《2006年,薩達姆被判處絞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