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期內容中說到,中央已決定開展“對印自衛反擊戰”,時間定在1962年10月20日,前線總指揮為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開國中將——張國華。
在張國華離開北京前,陳老總和賀老總向他了解了邊防戰備的情況,並告訴他:一定要仔細挑兵選將,幹部不僅要在軍事上行,還要有政治頭腦,要勇敢……
張國華一邊快速在筆記本上作着記錄,一邊又時不時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得到了兩位老帥的肯定。
在交代完所有事情後,張國華從北京飛回西藏,並於19日進入前線指揮所。
儘管張國華是一位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的老將,戎馬一生、功勛卓著,但畢竟之前沒有與印軍交過手,無法真正摸清楚對方的戰鬥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它(印軍)究竟是是‘太極派’呢?還是‘少林派’呢?
但不管印軍戰鬥力如何,都不能輕視,即便它是只“貓”,也要當成“老虎”來打,爭取一戰定乾坤。
為了慎重起見,一些幹部曾建議:先吃掉敵人一個營,然後再伺機擴大戰果。
當然,這種方案無疑是非常保險的,畢竟是初次交手,摸不清敵人的路數,這樣做也能試探一下敵人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然而,對於這樣保險的打法,張國華卻不贊同,他認為:只吃掉一個營,並不能讓敵人有所觸動,要吃就吃掉他一個旅。
對於張國華這樣“冒險”的行為,指揮部的其他幾位領導感到有些擔心,有人還建議將戰役時間推遲兩天,待部隊做好充足的準備後,再發起總攻。
事實上,這個建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從中央決定開展自衛還擊到發起戰役,前後也僅僅只過了2天時間而已,以至於當時很多部隊都來不及準備,就連戰鬥動員也都是在進軍途中進行的。
比如參戰部隊之一的第55師,在接到命令後,當即就從西寧乘坐軍用卡車出發,在路上進行戰鬥動員。
此外,還有駐紮在四川搞生產的130師,接到命令後便立即放下鋤頭登上軍用卡車,一到戰場就開打。
不僅參戰部隊準備倉促,就連前線指揮官張國華,也是臨時派去的,可謂倉促準備、倉促參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開戰就要吃掉敵人一個旅,顯然是有些冒險的。
可問題是,現在很多部隊已經進入到戰備狀態,如果戰役推遲的話,一來軍心受損,二來戰略意圖容易暴露,待那時候再發起進攻就不具備突然性了。
張華國經過充分考慮後,決定戰役發起時間不變,一切按原計劃開始,“要讓敵人還沒穿褲子就當俘虜”。
儘管張國華決心已定,但既然指揮作戰的領導有不同意見,最後還是得交由中央定奪。
兩種意見在中南海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些領導認為張國華此舉非常冒險,但毛主席卻對他很有信心,他說道:“他是前線指揮員,就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戰役開始時間按原計划進行。
10月20日上午7時30分左右,我軍成千上萬的炮火如雨點般向侵佔克節朗地區的印軍陣地狠狠砸去,敵軍陣地上頓時火光四濺、焦土橫飛,爆炸聲、慘叫聲、呻吟聲此起彼伏,壯觀極了。
在我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僅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就攻佔了印軍第一個據點,戰至晚上8點多,克節朗戰役便宣告結束,而此時距離發起總攻僅僅過去了13個小時。
對於這樣的戰果,張國華很是滿意,他笑着說道:“這樣容易就取得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在這之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張國華又指揮了一次大的戰役及一些小規模的戰鬥,一舉殲滅印軍3個旅,斃傷俘敵達7000餘人,並生擒印軍王牌旅旅長達維爾和另一名准將旅長辛格。
當然,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軍也付出了傷亡一千餘人的代價,但取得的戰果卻是十分豐厚的。
一來,通過此戰,使得我軍官兵在和平時期受到了磨練,並獲得了寶貴的作戰經驗。
二來,從此戰中成長起來的許多戰鬥骨幹,都被輸送到了其他部隊,他們在新環境中成長的同時,也帶去了不一樣的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張國華還根據毛主席的建議,為中央警衛團抽調了十多名參加過戰鬥的連排長。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儘管後來也有過不少的摩擦事件,但整體局勢還是相對平穩的,而這,跟當初這場仗是分不開的。
正如戰後毛主席所評價的那樣:
“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
維護邊境穩定、保衛國家主權,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我們每一代人的肩上,都有守土保國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