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向來是一些新武器裝備的秀場,在俄烏衝突中,也有新武器亮相,名頭最響亮的,可能當屬俄軍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不過這款導彈除了首秀有點驚艷外,後面的表現,就很一般了。日前烏軍國防部發消息稱,他們一次性攔截了10枚“匕首”,為了讓外界相信這一戰績,還展示了被擊毀的“匕首”的殘骸。這並不是“匕首”第一次被攔截,早在去年的戰鬥中,烏軍使用美製“愛國者”防空導彈,就成功攔截了“匕首”。按照烏軍的統計,過去一年,他們累計攔截了15枚“匕首”。
考慮到“匕首”的發射量很有限,烏軍的這一戰績還是挺厲害的,也說明“匕首”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厲害,要知道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誇下海口,稱“匕首”是“無可匹敵”的一款導彈。如今來看,顯然不是這麼回事。“匕首”在烏克蘭戰場上的表現,算是打破了高超音速導彈“不可攔截”的神話。在之前的不少報道和科普中,高超音速導彈給人一種具備了超能力的感覺,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無法被現有的防空導彈攔截,這也是高超音速導彈和普通導彈最大的區別,如果一款導彈無法被攔截,它確實就是“無敵”的。
但是“匕首”的遭遇,似乎把高超音速導彈從天上扯回了地上。既然“匕首”能被攔截,不是“無敵”的,那麼中國還有必要繼續發展高超音速導彈嗎?答案是非常有必要。為啥這麼說呢?根本原因就在於“匕首”並不能代表所有的高超音速導彈,它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匕首”並不是一款純正的高超音速導彈,它是在“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的平台上,發展而來的,它的高超音速,是藉助發射平台非常高的速度獲得的,它真正的飛行速度,可能並不是太高。
俄媒宣稱,“匕首”的最高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0馬赫,可是咱們都知道,俄媒在報道自家武器裝備時,向來會誇大性能,所以“匕首”的最大飛行速度,到底能否達到10馬赫,誰知道呢。同樣的武器裝備,不同的國家製造出來,性能是不一樣的,比如美製“愛國者”和俄制S-400,都是防空導彈,“愛國者”能攔截“匕首”,就一定代表S-400也能嗎?顯然不是這樣的。以此類推,“匕首”無法代表所有的高超音速導彈,俄制高超彈能被攔截,不見得中國的高超彈,也能被攔截。如果將這兩者簡單地等同起來,是非常荒謬的。
毫無疑問,高超音速導彈作為近年來湧現出來的一款新型武器裝備,目前還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一些相關的技術,也不斷地改進升級,隨着技術的進步,高超音速導彈的性能,也會逐步提升。所以沒必要因為“匕首”被擊落,就懷疑高超音速導彈的戰鬥力。新裝備需要更多時間去驗證,去完善,所以未來中國還得繼續發展高超音速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