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俄烏戰場,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俄軍射向烏克蘭的一枚巡航導彈,發射飛行不久後,掉在了自家境內,幸運的是,導彈落在了人煙稀少的地方,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據外媒曝料,這枚出問題的導彈,是俄軍現役的王牌巡航導彈Kh-55。外媒通過飛行軌跡判斷,這枚導彈從裏海沿岸的某處軍事基地發射,準備打擊烏克蘭境內的目標。報道指出,Kh-55之所以中途毀掉,與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有很大的關係。導彈外形看着簡單,其實內部很複雜,也是一種集多種高科技於一體的精密物件。
尤其追求打擊精度的巡航導彈,內部構造更為複雜,搭載的黑科技也很多。如果想要巡航導彈的打擊精度有保障,就得配備很先進的電子元器件,尤其是傳感器。然而這一塊,一直是俄羅斯軍工業的短板,不過在俄烏衝突爆發前,俄羅斯可以從西方國家購買電子元器件,雖然性能比不上人家自己用的,但也比俄羅斯的國產貨,要強上不少。有西方國家的電子元器件加持,俄軍巡航導彈的打擊精度,還是靠譜的。不過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嚴苛的制裁,禁止他們的軍工企業,向俄羅斯出口電子元器件。
西方國家這麼一斷供,俄羅斯自家的貨,一方面,產量在短期內提不上來,無法滿足製造巡航導彈的需求;另一方面,質量也跟不上,性能完全不是一回事。例如使用西方國家電子元器件的Kh-55,誤差可能在10米以內,但是換上自己的東西,誤差可能拉大到百米。性能落後還是其次,不穩定才是最可怕的,這次Kh-55在飛行途中掉落,可能就是某一零件質量不過關,出了問題,導致導彈出現機械故障。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事情,不是頭一次出現了,最近一段時間,發生了好幾起。
本月月初,俄羅斯沃羅涅日地區遭到了俄空天軍投擲的航空炸彈的襲擊,瞬間炸毀了6所房屋。上一周,俄空天軍在執行任務時,一枚FAB-250航空炸彈意外掉在了頓巴斯地區,還好沒有爆炸,附近的居民躲過了一劫。這些離譜的事情,背後是俄軍導彈失去西方國家提供的零部件後,變成了殘次品。俄軍現在的種種遭遇,更加襯托出中國的決策有多英明。此前中國發展武器裝備,走的是引進、學習、仿製和自研的道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一直非常重視自研的重要性,堅定地認為,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到時候會受制於人。
在和平時期,這一問題倒沒啥,一旦爆發戰爭,受制於人的後果相當嚴重。所以中國堅持自主創新,現在在航電技術領域,中國完全可以媲美西方國家。如果沒有先進的航電技術,也就不可能有殲-20這樣優秀的五代隱身戰機、以及令西方國家刮目相看的殲-16D電子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