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是中東地區最持久、最複雜、最敏感的問題之一,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武裝突然發動了對以色列的大規模襲擊,引發了雙方自2009年以來最激烈的衝突。
截至11月7日,已有近萬人死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人道主義危機加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雙方立即停火,重啟和平進程。本文將從歷史、現狀和未來三個方面,分析巴以衝突的根源、特點和出路。
一、歷史:百年恩怨
巴以衝突的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和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的衝突。當時,巴勒斯坦地區是英國的託管地,居住着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為了應對歐洲的反猶太主義,猶太人開始大量移民到巴勒斯坦,尋求建立自己的國家。阿拉伯人則反對猶太人的入侵,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土地和權利的侵犯。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導致了多次暴力衝突。
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181號決議,提出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人國家和阿拉伯人國家,耶路撒冷為國際城市。猶太人接受了這一方案,但阿拉伯人拒絕了。1948年,英國撤出巴勒斯坦,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隨後,埃及、約旦、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出兵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佔領了聯合國劃定的猶太國家的全部領土和阿拉伯國家的一部分領土,約旦佔領了西岸,埃及佔領了加沙地帶。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約旦分別佔領西部和東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國家夢想破滅,數十萬人成為難民。
此後,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又發生了多次戰爭,巴勒斯坦問題也成為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西岸、加沙地帶、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擊退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保住了佔領區。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議,以色列歸還了西奈半島。1980年,以色列宣布將整個耶路撒冷作為其首都,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並承認以色列的存在。
1991年,馬德里和平會議召開,標誌着巴以和平進程的開始。1993年,巴以雙方在奧斯陸簽署了《原則宣言》,同意在五年內實現巴勒斯坦自治,並在最終地位談判中解決耶路撒冷、難民、邊界等問題。1994年,巴以雙方簽署了《加沙地帶和傑里科地區巴勒斯坦自治協議》.
以色列從這兩個地區撤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成立。1995年,巴以雙方簽署了《巴勒斯坦過渡期協議》,以色列從西岸的大部分地區撤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擴大了管轄範圍。1998年,巴以雙方簽署了《外爾巴協議》,以色列同意從西岸的更多地區撤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同意加強打擊恐怖主義的努力。
然而,巴以和平進程並沒有順利進行,雙方在最終地位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暴力衝突不斷發生。2000年,巴以雙方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斡旋下,在美國坎普戴維德舉行了最終地位談判,但未能達成協議。
同年,以色列總理沙龍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山參觀,引發了巴勒斯坦人的強烈抗議,導致了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阿克薩起義)的爆發。從2000年到2005年,巴以雙方發生了大量的流血衝突,造成了數千人的死亡和傷殘。阿克薩起義也使得巴以和平進程陷入了停滯和僵局。
2003年,美國、俄羅斯、歐盟和聯合國聯合提出了“中東和平路線圖”,旨在通過三個階段,實現巴以雙方的和平共存和巴勒斯坦建國。然而,這一計劃也遭到了雙方的抵制和拖延,未能按期實施。2005年,以色列單方面從加沙地帶撤軍,並拆除了所有的定居點,但仍然保留了對加沙地帶的空中和海上封鎖。
2006年,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會選舉中獲得了多數席位,與法塔赫組成了聯合政府,但由於哈馬斯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導致了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分裂和國際社會的制裁。2007年,哈馬斯武裝在加沙地帶發動了武裝政變,趕走了法塔赫的安全部隊,控制了加沙地帶的實際權力。此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一分為二,法塔赫控制了西岸,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雙方之間的對抗和衝突不斷。
二、戰場現狀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偷襲,從加沙地帶向以色列發射了數千枚火箭彈,並進行了大規模的地面入侵,劫持了數十名人質,殺害了1000多名以色列人。
作為對這次襲擊的回應,以色列當局宣戰,並開始對加沙地帶進行報復性空襲和地面行動。截至11月7日,雙方的死亡人數已超過1.2萬人,其中包括大量的平民和兒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雙方立即實施人道主義停火,並警告需要注意加沙局勢的外溢效應。
以色列軍隊在加沙地帶的地面行動,幾乎復刻了2008年“鑄鉛行動”的方案。彼時,以軍以三個主力旅,從加沙地帶北部、東北部及加沙城東南方向突入哈馬斯控制區,迅速切斷了加沙地帶南北之間的聯繫。不過,這次以軍不僅從東部陸路進攻,還通過海軍配合,從西部沿岸兩面夾擊。以軍的目標是控制交通要道和城鎮外圍,然後清理該地區的反抗力量,直到“不再有有組織的抵抗”。
哈馬斯武裝卡桑旅則採用分散運作,各自為戰,由各地方指揮官和武裝團體展開游擊活動。哈馬斯在加沙城內建起了盤根錯節的地道網絡,並和30萬到50萬未及撤離的平民混雜在一起。哈馬斯還利用無人機、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等武器,對以軍進行反擊和騷擾。哈馬斯宣稱已制訂了“全面防禦計劃”,可以堅持作戰數月之久。
目前,以軍已經分割包圍了加沙地帶北部,將這個災難深重的地區“一分為二”,並全面包圍地區最大的城市加沙城。但以軍的推進也遭遇了哈馬斯的頑強抵抗,尤其是在加沙城南部的澤圖恩區和塔爾哈瓦區。
哈馬斯集結了主力部隊,並與其他武裝團體密切配合,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以軍的傷亡也在不斷增加,已經超過了197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哈馬斯還持續向以色列本土發射火箭彈,造成了以色列民眾的恐慌和不安。
三、國際影響
巴以衝突的升級,不僅對雙方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也對中東地區和國際形勢產生了影響。首先,巴以衝突打破了中東和解潮的勢頭,加深化了以色列與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的對立,也引發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反以色列抗議。
其次,巴以衝突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干預,聯合國、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國家和組織都呼籲雙方停火和談判,但目前尚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第三,巴以衝突也對全球的能源、經濟和安全形勢造成了影響,油價、金價和股市都受到了波動,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也有所增加。
四、衝突的出路和希望
以色列國防軍與哈馬斯武裝在加沙地帶展開的地面戰,是一場曠日持久、殘酷無情的戰爭,給雙方和平民都帶來了巨大的傷亡和痛苦。人質問題成為了戰爭走向的關鍵,也是雙方談判的重要議題。國際社會應該加大斡旋和調解的力度,促使雙方儘快實現停火和和平,避免更多的人道主義危機和地區動蕩。
這場衝突的持續和升級,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只會造成更多的傷亡和損失,也會給國際社會帶來更多的麻煩和壓力。這場衝突的終止和解決,需要雙方的理性和剋制,需要國際社會的關注和介入,需要政治和外交的手段和努力,需要人道和人權的尊重和保障。
這場衝突的根本和長遠的解決,需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對話和談判,需要雙方的政治意願和妥協,需要雙方的相互尊重和理解,需要雙方的共同利益和目標。這些條件雖然很難實現和滿足,但並不是不可能的。歷史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都曾經有過和平的接觸和合作,都曾經有過停火的協議和執行,都曾經有過和解的願望和嘗試。
現在,雙方還有一個重要的機會,那就是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達成一個永久的停火協議,為雙方的和平和安全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條件。這個機會不容錯過,也不容拖延,否則,雙方將付出更大的代價,也將失去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