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
抗日戰爭中,中國各個地方都湧現了大量民族英雄,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用自己的生命拯救華夏於水火之間。其中有八名英勇的女戰士永遠沉睡在了滾滾的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中。
No.1
隨軍西征
1938年,這對於抗聯第5軍來說是極為艱難的一年。戰鬥的激烈混合著犧牲的慘烈,考驗着每一位戰士。
這年夏天,日軍對東北實行“大掃蕩”,東北抗聯陷入了極其困難的境地。為了擺脫困境,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部決定,第四、第五軍開始西征以開闢新的活動區,冷雲率婦女團幾十人隨第五軍第一師出發。
這時,冷雲的女兒才兩個月大,她的丈夫周維仁已在戰鬥中犧牲。為了革命,她只能把女兒送給一對朝鮮族夫婦撫養,自己毅然踏上西征之路。
女戰士們跟隨部隊跋山涉水,英勇作戰。在戰鬥中,她們是鐵血戰士,在行軍途中,她們又是醫護人員、宣傳員,為每一位有需要的人送去溫暖。
途中,西征部隊遭日軍圍堵,傷亡慘重,被迫返回到原來的根據地。第一師只剩100多人,躲入原始密林的戰士們顆粒未進,全靠采野果、吃山蘑維持生存。
此時,婦女團也僅剩八人。冷雲硬撐着虛弱的身體,帶領着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7人,跟隨部隊夜以繼日穿山越嶺,在冰天雪地與敵軍周旋。
No.2
毅然投河
1938年的10月,東北已處於天寒地凍,部隊行軍到達牡丹江支流的烏斯渾河邊。此時正值秋後漲水,烏斯渾河水勢洶湧,擋住了部隊的去路。
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饑寒交迫,決定在河畔露營休息一夜,待天明過河。因寒氣太重,戰士們燃起幾堆篝火,依偎在火堆旁取暖。結果,篝火暴露了戰士們的位置,被姦細發現。
後半夜,日軍1000多人包圍過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惡戰,抗聯戰士們邊打邊退。但敵人將他們緊緊咬住,難以脫身。
此時,八位女戰士正隱蔽在烏斯渾河的岸邊準備渡河,敵人並沒有發現她們。可她們見大部隊被敵人緊緊圍困,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於是八人不顧生死,向敵人發起突襲。
敵人不知河邊突襲的抗聯戰士有多少人,隨即調整部署,撲向河邊。大部隊的突圍壓力隨之驟減。
大部隊脫險後,為救出被困的八名女戰士,三次派人回來救援。但日軍火力兇猛,救援每次都被阻擋。
女戰士們知道突圍無望,為保住部隊的力量,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
無奈之下,大部隊只能以大局為重,揮淚撤離。敵人聞聲得知突襲他們的是幾名女兵,當即決定活抓她們。
女戰士們視死如歸、浴血奮戰,一直堅持到彈儘力竭。最後關頭,冷雲不願被俘受辱,號召同伴“寧死也不做俘虜”,其餘女戰士也同意冷雲的看法。她們砸毀手中槍支,相互攙扶着毅然投入寒冷刺骨的烏斯渾河,被滾滾河水吞沒。
八名女戰士,最大的冷雲也不過23歲,而最小的王惠民僅有13歲。在這如夏花般燦爛的年齡,她們本該享受校園、家庭的歡樂。可為了抵禦外敵侵略,保衛家國,她們扛上刀槍,奔赴殘酷、艱苦的戰場。這種大義和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END
文章來源:重軍(ID:CQ-jungong)
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視為侵權。
資料來源於中國共產黨員網
部分圖片和資料來源於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