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單方面將中國認定為“頭號競爭對手”,美方對中國的敵視愈來愈不加掩飾,輿論更是不厭其煩地鼓吹“中國威脅論”。比如《華爾街日報》,近日就援引美國戰略司令部公布的部分情報,稱中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固定和機動發射器數量已超過美軍。為了顯示重視程度,美戰略司令部已經將相關情報信息做成備忘錄,分別送到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軍事委員會。
(東風-41屬於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機動發射器)
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固定和機動發射器,也就是導彈發射井和發射車,是陸基核武器的兩種部署方式,相對海基和空基部署的技術難度更低,因此常成為擴充核武庫的首選。但美國戰略司令部認為中國新建的不少導彈發射井都是空的,可能是假目標。理論上來說一旦爆發核大戰,美軍在無法有效甄別的前提下,必須消耗更多核彈來確保摧毀中國的核反擊能力。從美媒報道來看,這種“批量新建導彈發射井”,還認認真真地在其中設置假目標,使得導彈井數量在短期內增加了至少300個,給美方造成了巨大衝擊——因為美方認為,這展現出中國能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產更多的核武器。
雖然用詞和結論都很唬人,但《華爾街日報》也指出,戰略司令部的報告通篇沒有提及組成“核三位一體”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程轟炸機,只是一味強調中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器如何如何。這恐怕是在避重就輕,仍然有找借口跟國會要錢的嫌疑……
(美軍認為中國空基核力量僅僅只能算“存在” )
實際上都不用細究,無論戰略司令部還是五角大樓,或是白宮和國會,都很清楚在核力量的建設上美國依然佔據了絕對優勢。截止2020年,美國處於部署狀態的核力量包括約400枚陸基核彈頭,約700枚海基核彈頭,約200枚空基核彈頭,此外還有約100枚戰術核彈,總數至少在1400枚以上,這還是公開的數據,被瞞報或藏匿的核彈頭究竟有多少外界亦不得而知。
更不用說美軍各種核打擊平台的性能之先進、效率之高,b-1b、b-2、b-52三種轟炸機提供了從快到慢,從隱身到非隱身,從高效到經濟的多種打擊手段;有航母戰鬥群和反潛機護航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在全球幾乎任何一個角落發射“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即使是技術差距不那麼大的陸基核武器方面,“民兵Ⅲ”雖多次試射失敗,但其威力不容小覷,如果再算上“侏儒”這個以不到17噸起飛質量,卻實現1.1萬公里射程和90米誤差的“神器”,美國在戰略核武器方面的優勢恐怕比想象的還要大。
(隱身轟炸機的威力,足以讓其他國家如芒在背)
如果一定要給美國龐大而先進的核武庫找個敵人,“老化”應該更能令人信服。由此也可以說明,為什麼美國方面會認為中方導彈發射井的“快速增加”,會有那麼大的衝擊力。這正是新與舊之間的碰撞。
美國的精英階層肯定知道這些問題,所以他們堅持不懈地嚷嚷美國核武庫應該“增加數量和新能力”,如《防務新聞》報道,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邁克·羅傑斯稱為了有效威懾,美國應“把核現代化作為今年的優先事項”;五角大樓發布的《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則稱中國擁有約300枚洲際彈道導彈,核彈頭庫存則超過400枚,並預測“到2035年,中國可能會儲備約1500枚核彈頭”。
(核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是最具威力的武器)
考慮到之前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長期認為中國擁有約260枚核彈頭,只能維持理論上的核威懾,那麼“1500枚核彈頭”確實足以讓華盛頓的不少人覺得美國的劍還不夠多、不夠鋒利。而且在美國精英階層看來,既然“中國現在可以比我們更快、更便宜地製造更多核武器系統”,那麼未來與中國的競爭必定會拓展至更高的維度,規模更加廣闊,程度可能更是難以控制。
另外,《華爾街日報》披露美國戰略司令部的情報,以及戰略司令部向參眾兩院遞交備忘錄的時間點也頗為微妙,堪堪卡在“中國氣球飄入美國領空”,以及因此事國務卿布林肯推遲訪華之際,是不是顯得太巧了了?如果不是巧合,很可能就是有人故意火上澆油,打算在中美關係本已緊張之際再推一把,製造些緊張氣氛,讓中美可能因為一系列陰差陽錯而爆發熱戰,從而牟取政治私利。
綜合比較,布林肯借題發揮的可能性很大
再結合幾天前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後勤司令部司令麥克·米尼漢上將關於“中美將於2025年開戰”的相關言論,可見有一部分美國政客和軍人,不僅把中國作為“頭號對手”,更試圖進一步打破如今已經很危險的局面。那麼所謂“中國擴建洲際導彈發射井”,屆時也不過只是一個借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