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要給烏克蘭送“大禮包”了。
當地時間1月31日,兩名美國官員透露稱,美國正準備向烏提供價值超20億美元的新武器包,其中將首次包括一款遠程打擊武器——“地面發射小直徑炸彈” (glsdb),射程約為150公里。
對此,怎麼看?
第一,相比美國援烏的“海馬斯”火箭炮(射程約70公里),射程翻了一倍的glsdb確實算是“遠程打擊武器”,它能幫助烏軍擊中此前無法觸及的軍事目標,並進一步擾亂俄軍的大後方。
在此之前,烏軍已經通過“海馬斯”對俄軍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包括迫使俄軍將倉庫轉移到距前線70公里外,甚至襲擊過俄羅斯本土。而有了glsdb後的烏軍,再加上美軍的情報支持,或許能給俄軍帶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麻煩。
但是,美國仍然拒絕向烏提供射程約300公里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這表明拜登政府依然心存顧忌。前不久,美方同意援烏“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但拒絕援烏f-16戰機,也印證了這一點。
只不過,拜登政府未必是擔心俄烏局勢升級,美方的援烏計劃規模很大,軍援價值目前已接近300億美元,華盛頓只是擔心步子太大會導致戰局失控,誰敢保證美國日後不會援烏戰機和遠程導彈?
第二,對烏克蘭而言,美國的軍援是“大禮包”,但對美國的軍工企業而言,軍援就等同於一場饕餮盛宴。這筆超20億美元的軍援計劃,其中17.25億美元,將通過國會撥款的“烏克蘭安全援助倡議”(usai)資金支付。
換言之,拜登政府可以直接向美國的軍工企業下達17.25億美元的訂單,而不是從美軍現有的庫存中提取武器,美國的軍工複合利益體勢必能從中大肆斂財、賺得盆滿缽滿。
特別要注意,glsdb是美國波音公司和薩博集團聯合製造的一款武器,而它之所以能進入美國軍援烏克蘭的“武器包”,首先是因為波音公司主動向五角大樓提出了這一方案,聲稱該“廉價的小型精準炸彈”,以滿足烏軍的現有需求。
早在去年10月份,薩博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就透露了相關談判進程。由此可見,這些軍工企業很早就展開行動了,另一家國防承包商洛馬公司還曾透露,最晚到2024年即可得到大量由援烏帶來的收入。
第三,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美軍打算提供150公里射程的武器,為什麼不選擇解鎖更長射程的“海馬斯”火箭炮,而是選擇提供一款新的武器?畢竟,還需要花費時間培訓烏軍使用。
glsdb當然有自己的優點,主要是成本低,但它的破壞能力比不上“海馬斯”火箭炮。關鍵在於,隨着“海馬斯”火箭炮的需求激增,生產商洛馬公司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其正面臨著供應鏈問題和勞動力短缺問題。
目前,洛馬公司一年只能生產48套“哈馬斯”發射系統,導彈產量約為4600枚。相比之下,glsdb的主要部件更容易獲得,其中m26 火箭發動機的庫存相對充足,gbu-39 小直徑炸彈也能儘快生產,今年春季就能運往烏克蘭。
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種可能:美國運往烏克蘭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如今還剩下幾套?
據俄羅斯國防部統計,截止到去年12月,烏軍總共收到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羅馬尼亞轉交的58套“海馬斯”,而俄軍累計摧毀或破壞了44套,因此還剩14套。
但在今年1月初,俄軍又摧毀了2套,烏軍手中的“海馬斯”越來越少了。也正因如此,美國才不得不優先考慮其他遠程打擊武器,否則空有炮彈,卻沒有發射系統,那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