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4霞飛是一款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服役的輕型坦克,並且使用於朝鮮戰爭。霞飛是以擁有“美國裝甲兵之父”頭銜的小阿德納·霞飛將軍作為命名。
1942年北非一系列戰役爆發期間,美國陸軍派遣評估團隊到一線戰場聽取M3/M5斯圖亞特坦克的使用者——英國陸軍的意見,為下一代輕型坦克提供設計基礎目標。英國陸軍認為主要問題是37mm坦克炮太小,最少要75mm才夠;最好還要更厚的裝甲。接受這種意見的美方決定以M5坦克的動力系統、改良的懸吊系統與75mm火炮、25.4毫米厚度裝甲以及重量不超過16噸作為新的輕型坦克的設計標準。
M5A1使用的炮塔太小,裝不下75mm炮,T21輕型坦克因為重量達到21.5噸而出局。同時開發的還有T7坦克,T7原本只是想開發一種14噸的輕型坦克,但是在美軍要求下變更設計強化火力、防護力。最後技術門檻成功過關,但重量也幾乎翻倍,成為全重24.5噸的中型坦克。1942年12月美國陸軍雖然一度有量產T7並正名為M7中型坦克,但很快就發現成品與M4中型坦克性能沒差多少,於是停下了量產,僅生產了十幾輛後停止,美軍在1942年的一系列輕型坦克開發最後便無進展。
1943年3月,美軍兵器委員會規範下一代輕型坦克目標,要安裝75mm炮,並使用M5輕型坦克的動力系統。1943年4月,通用汽車凱迪拉克汽車部門與美國陸軍軍械兵共同實施T24坦克開發計劃,新坦克在工程師的努力下控制在20噸以內。由於需要更大的三人炮塔與更重的火炮,所以T24坦克放棄了增厚裝甲的目標,改用60度傾角的傾斜式裝甲。車體設計由M7中型坦克改良,新的主炮具有更緊緻的后座緩衝設計,同時和75mm炮的炮彈通用。
T24坦克於1943年10月完成,交付給軍械處至亞伯丁測試場測評,而軍械處認為設計非常成功,因此軍械處簽下1000輛新車訂單,隨後訂單增加到5000輛。在修改了出現的問題後,1944年3月開始量產。1945年1月時已完成4070輛,在1945年8月停產前裝配線總共完成了4731輛霞飛坦克。其中一些霞飛坦克提供給英國陸軍,根據英國給坦克名字的傳統,它被命名為“霞飛”。
M24的整體性能可以說是二戰時期性能最好的輕型坦克,不過一方面也是因為大部分能設計坦克的國家在現實戰場考量下專註開發更好的中型坦克與重型坦克,讓輕型坦克出現生產斷層,使得霞飛坦克的競爭對手較少。裝甲單位的報告特別稱讚了它的越野性能及可靠度。其中75mm炮是最讓人稱讚的設計,由於火力強化,採用輕型坦克的部隊面對德軍坦克不再陷入只能挨打的局面,在突出部時曾擊毀德軍四號坦克,不過因為M24的裝甲薄弱,面對德軍坦克以及反坦克炮的生存性不高,甚至單兵反坦克武器就可對M24造成足夠傷害。而M24因為來的太慢也太少,因此對歐洲地區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朝鮮戰爭時,一些霞飛坦克從日本運到韓國,用來對付T-34-85坦克,但75短管炮的火力很難對中型坦克造成傷害。M24後來用於搭配M4謝爾曼、M26潘興、M46巴頓等主力坦克進行偵察打擊,這種組合讓坦克部隊獲得更好的作戰效率。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的裝備,在二戰結束後霞飛坦克作為軍援物資被大量提供給其他國家並應用在區域衝突中,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1971年印巴戰爭中都出現了M24的身影。